贫富混居能否愈合社会裂痕

2010年08月18日 12:44   来源:新华网   邓海建
    一个由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方案而派生出的概念,突然间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热点。原因似乎只有一个:“贫富混居”这个略带情绪的四字词组,将大家本不乐于提及的收入差距,一下子变成了人们躲在家里也无法逃避的颇具挑衅性的现实。实践却令人尴尬,譬如上海在市中心建经济适用房遭抵制,部分计划也因此搁浅。(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

    不管你愿不愿意,穷人和富人总是生活在一起。若从辩证法来看,既然分出了穷人和富人,那么,这个“在一起”就不可能是摩肩接踵,而只能是若即若离。富人区塞几栋廉租房,就显得贫富和谐、相亲相爱——这样的臆想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国”。因为贫富,他们选择了“分居”;而为了弥合这种断裂,权力又撮合他们“混居”。这种强扭的瓜肯定不甜。

    关于贫富分居,我们需要不断重温这些数字: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行业之间工资差距日益明显,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09年的0.47,目前仍在继续上升。这些数字的背后,就是贫富分野的现实。

    在我看来,混居的梦想之所以照不进现实,根源并不在于资源、权力、财富等方面的殊异,而在于这种差异带来的心理认同上的对垒:土地和住房是所有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共资源——然而,这种资源不仅是能力与财富的象征,更是等级与序列的条形码。你无法想象骑三轮的小贩和开宝马的富商同出同入,你也无法想象混居带来的落差明显的贫富展台。当混居成为一种并不合适的粘合剂的时候,指望由此为社会增加公平感与正义感完全是虚妄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居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混居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纾解。与富人比邻易,与财富攀亲难,如果混居之后,贫的依然困顿,富的依然暴富,那这样的混居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只能是一枚“均贫富”牌创口贴,名称与形式意义远大于“疗效”。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