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折断了“情怀”的翅膀

2010年07月14日 08:34   来源:人民日报   刘琼
    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而言,理想绝不应该是“实用主义”

    近日,中国青年报载文探讨校园文学的生存现状。“缺稿缺钱缺人缺政策”,出路何在?其实,所有“缺”的背后,最缺的是“情怀”。什么情怀?文学情怀,浪漫情怀,理想情怀。

    今天的校园文学,应该不比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文学更加缺钱缺政策,今天的青少年创造潜质,也并不输于他们的前辈。但是,为什么今天的校园文学“没有人没有稿”,乏人问津?是谁折断了文学“情怀”的翅膀?这绝非简单的“校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理想和价值问题。

    试问,今天“有人问津”的是什么?一本《杜拉拉升职记》成为大众话题,尽管没有多少人肯定这本书的“审美价值”,但是不少人还在仿效书中人物的“成长轨迹”。一本“食疗宝典”,让老中青三代人都在“重建食谱”。今天,什么书最受关注?职场指南、商界宝典,如此这般。

    我们看到,实用主义巨大的车轮正在碾压理想,碾压文学,碾压情怀。在不少地方,实用主义登堂入室,影响这个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校园里,莎士比亚被冷落了,鲁迅被驱赶了,高尔基少有人问津。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也被生活和物质社会牵引,被“名利”和“生存法则”框牢。

    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实践在丰富,审美也应提升,新的文化形象、文化理想的诞生在情理之中。但是,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而言,这个理想绝不应该是“实用主义”,“厚黑学”和犬儒主义更应被警策和批判。历史进步的大潮滚滚前行,一些文化的泥沙却被打捞、认同甚至供奉。它们伤害着理想的情怀,遮蔽了人们的视野,把人埋到了尘世中。

    青年没有拿云之志,社会焉能进步与发展?脚要踏在土地上,眼睛要向着云端,生命才能脱离蝇营狗苟,社会才能进步。青年若无拿云之志,文学怎能吹响历史变革的号角?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如何成为时代的精神记录?

    是的,文学不是柴米油盐,不能当饭吃,但是文学让我们的心灵悸动,让我们的精神产生温度,让我们的庸常生活和生命有了意义。文学是人类的镜子,也是人类的翅膀。我们的青年要把脚放得实一点,更要把眼光放得远大一点。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希望。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