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口号,不能把俗气当个性

2010年07月13日 11:47   来源:大河网   姜春康

  近年来,为建立城市形象品牌,各地政府纷纷打出“城市口号”,然而肤浅程度令人忍俊不禁,网民从中选出“十大雷人口号”,其中最为争议的是今年3月,宜春旅游政务网打出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7月12日《钱江晚报》)

  一句特色的城市宣传口号,让大家记住同时,肩负的更是口碑传播功能。对任何一个产品或一座城市来说,好的广告词或宣传口号会短时间扬名天下,坏的则会背道而驰,授人笑柄。

  城市口号,千万不能把俗气当个性。今年1月,合肥就推出了城市旅游口号——“两个胖胖欢迎您”,口号一出,无厘头浸透不伦不类,哗然一片。而宜春旅游政务网的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更是俗不可耐了,敢于自言“叫春”,勇气可嘉却无丝毫文化味道,暧昧到低俗。对合肥、宜春而言,恐怕他们肯定也不想贬低自己自损万岁吧?肯定也不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就是“胖胖城”、“叫春城”吧?既然这样,那要这样的俗气的城市旅游宣传口号做什么呢?难道仅仅为了吸引眼球?

  一座城市,要有精神,也需要有城市口号提精气神。城市口号,要喊且要喊得响亮,但如果仅为吸引眼球而忘记介绍自己城市特色,忘记把握健康的宣传底线,不但无助于城市宣传,更会荼毒城市居民情感。从营销学看,简单易记又体现特色于个性的城市口号,最适合人群口碑传扬。而对一些城市的口号来说,没有最雷,只有更雷——网民兴致勃勃地评选出的“中国十大雷人城市口号”中,就有——“上海,精彩每一天”,被指直接来自护肤品广告;海口的“娱乐之都”,像是给坊间传闻提供依据……

  营销城市,非常应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大小2000多座城市(包括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几乎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与营销城市,对于征集城市口号热情高涨。地方政府常以重奖的形式征集城市口号,少则三五千,多则数十万。但若重赏之下,最终确定了一个俗气口号,岂不是拿了百姓的纳税钱玩了个大气泡?岂不悲哀?

  城市口号,不该让所有人猜谜。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就指出:“城市口号最容易变成正确的废话。”重复、山寨、空话、套话、互相借鉴,这正是不少城市营销宣传的通病——如果提“现代化魅力型区域中心城市、沿海强省省会”,你会想到是哪个城市?会是石家庄吗?如果提“文化圣地,天鹅之城”,谁会第一个想到三门峡呢?

  当一句话的城市口号,用在甲城合适,用在乙城也挺适合,但就是看来看去也不知道是哪个城,用经济学差异化产品视角看就是——这样的口号,价值不大,还真的不如没有。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