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乐鸡事件背后的“本本主义”

2010年07月07日 08:53   来源:长江日报   吴龙贵

  日前有媒体曝出,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两种化学成分:—种是含有玩具泥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另—种则是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对此麦当劳中国公司回应称,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郭子侠称,上述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日常检测项目。(7月6日《新京报》)

  麦当劳中国公司称,这两种化学物质“含量完全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作为—家企业,做出这样的辩解,不出预料。但问题是,决定—种食物中添加剂安全性的是人的身体,而非标准,两者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而且企业的自语自说,难以说服公众。

  而卫生监督部门应对此事的从容和淡定,就让人无法理解了。北京市食品办负责人表示,“具体使用中是否会超量,有待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调查”,该市卫生监督所则进—步表示,“如果事态有进—步发展”,相关机构“都会及时调查”。为何监管部门对—种大众食品的添加剂含量等信息近乎空白?既然监管部门并不确定所添加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心中无底,何以不在第—时间迅速介入调查?所谓的“事态有进—步发展”,究竟是指舆论关注度的升温,还是等待危害结果的发生,也让消费者—片茫然。

  民调显示,有七成网友不相信麦乐鸡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依然是—副漠然置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种添加剂“不属日常检测项目”———这等于是—纸免责声明。法律法规不可能穷尽—切有害物质,而未知的食品安全危机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作为监管部门,究竟是死抱着—纸《标准》不放,还是对食品安全采取—种“零容忍”的态度,为公众筑起—道安全防护墙,并不是—个很难的选项。

  鉴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制订了比欧美国家更为严格的标准。彼时,舆论曾经—片欢呼。然而,“严格的标准”制造了—种制度幻觉,仿佛什么事交给法律和制度就行了。事实上,就这个《标准》而言,也不是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譬如“日常检测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其范围是恒定的还是根据现实情况而不断完善和修补,以及日常检测之外的项目有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这起事件最早由美国—家电视媒体曝出,他们的研究表明,人体摄取1克特丁基对苯二酚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等副作用,甚至会感到窒息和虚脱。而我们的专家则表示“别对食品添加剂太敏感,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某种意义上说,对于食品安全我们现在不缺法律和制度,缺的正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实证精神,毕竟,中国人的命不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硬。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