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起草标准的专家称,按照新标准,现在多数老师不合格。(6月27日 《法制晚报》)
“教师教育标准正酝酿出台”不让人吃惊,因为就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对教师的期待来说,教师教育标准的出台是对民意的契合;但是,一个“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的说法,难免让人陡生疑云:一个标准就让“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是不是显得太霸道了?而这样的标准真的是理性的吗?是符合社会实际的吗?
我们不必讳言问题的存在。长期以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高,即使在国家《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要求也主要是学历的要求,而且标准很低,小学教师的学历为中等师范毕业,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分别为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高等师范学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对教师职业培训的要求仅止于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初步知识。这样的要求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何况在这要求下教师的达标率还不是理想的。当前的教师教育仍比较注重学历达标。而且不少的师范院校对师范教育的理解也停留在学历达标上,对如何推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缺乏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实践。并且,在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的重心偏低,难以回应基础教育对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因此,社会确实需要一个教师教育标准。更何况,国外的教师教育标准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如美国曾颁布优秀科学教师标准。
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标准,并不代表这个标准就是要以“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为目的。尽管起草者表示:“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但是,恐怕很难消除疑问:既然不合格了,何以不能淘汰呢?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矛盾。从新闻来说,我们没有看到起草者对起草原则的介绍,也没有看到对起草过程的介绍,仅仅看到了一些抽象的说法,如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这样的理念早已存在,谈不上“新”,而要对其进行量化,成为标准,恐怕就只能闭门造车了。
事实上,就笔者的看法,一个让“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的标准无疑是宣布了教师群体的“死刑”,难说是一个好标准,更象是专家们的一相情愿的想象。一是“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的标准缺少现实的基础。二是有闭门造车的嫌疑。三是缺少针对性,过于理想主义。
起草者表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这当然说明了教师教育标准改革的迫切性。更何况,从社会分工比较研究角度观察,教师工作不仅传递人类文化,而且承担塑造精神、培养个性之职责,因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要求,提出一些标准是必须的。不过,笔者以为,“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的标准很难跳出自说自话的陷阱,因为这很可能成为一种纸面的标准,而不是真正的被公众和社会、教师群体接受的“标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