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起,广东兴宁村民陈伟华等多次上访,反映在水库移民身份确认时所遭遇的不公。上访途中,政府部门屡次截访,并陪同游山玩水。信访花费已成当地政府重要开支。一位工作人员说,“人民内部的问题用人民币解决”。(5月11日北方网)
对于自己不符合认定为移民的标准,上访的村民也是很清楚的,他们之所以还要不断地上访,是因为有一个现成的“榜样”在那儿:前两年有其他村小组的村民和他们的情况一样,但因为集体去北京上访给上级造成压力,于是被破例纳入了水库移民范围。被认定为移民就会有持续20年、每年600元的补助,有现成的“榜样”可供效仿,而且也不像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存在被关押被殴打的危险,村民们自然有足够的“动力”去上访了。
批评者自然可以批评上访村民太贪心,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才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移民的认定是有严格标准的,这从村民屡次上访仍然解决不了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就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虽然有严格的标准,但在标准的执行上却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其他村小组“一访就灵”的例子似乎在向人们暗示:地方政府最怕有人上访,只要通过上访把事情闹大,看似严格的标准就可以破例为你开一个口子。
在“人民内部的问题用人民币解决”而非用法律解决的观念下,信访花费已经成了当地政府的重要开支,这丝毫不值得同情。在法治社会,解决社会矛盾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司法部门,依靠法律的权威。政府的行为也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遵守法律,并受法律制约。用人民币只能使某些事在某段时期内得到暂时的解决,如果这种花钱买稳定的行为破坏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使得后来者不再敬畏法律,也不再把任何“标准”当回事,那也就意味着丢掉了解决问题的最权威的途径。这只会让问题越来越难解决。
如果从一开始,当地政府就严格执行认定标准,对有疑问的村民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是不是就不会产生后来的这些“攀比”者了呢?是当地政府破坏标准的严肃性在先,才有了村民们纷纷效仿先例在后,导致问题越来越棘手。正如大坪镇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所说:“如果用钱能解决问题例是好事,问题是很多事情用钱解决不了。”
不尊重法规,却想靠钱来解决问题,只能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妄想。对于当地政府和许多有类似情况的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最需要做的不是整天花钱请上访者旅游喝茶,而是想想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建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