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高考考生中,重庆有两名考生倍受关注,他们就是在去年“重庆民族加分事件”中成为焦点的何川洋和田中。其中,何川洋是去年重庆文科状元,父亲是当地县招办主任。加分事件曝光后,何川洋和田中高分落榜。何父被撤职,何母停职反省数月。
今年,何川洋考分674,田中考分686,都超过了去年。
很多人叹,这是何必呢,有这种实力,干嘛去造假——发感叹的人,大约家里都没有高考考生,或者根本还未为人父母。
何川洋的父母,是我们熟悉的父母。去年,很多人把“加分风波”归吝于官场腐败,因为何川洋的父亲是县招办主任。但是,何川洋只是那一批30余加分学生中的一名。其余的人,比如田中的父亲,是一名农村教师,上课时是老师,不上课时还要种地。他自述是“跑了几十趟,下跪才办成了更改户口。”
在为儿子折腾的事情上,他们的身份是父母。每个高考家庭,想必父母都会在自己的能量范围内尽力折腾,无论是人脉还是金钱,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乡村教师。正如事后很多网友所言,其实加分造假的绝不止重庆一地,大多集中在中等分数段,等着加分来救命的。只是此分数段的竞争不像高分段那么受关注,那么透明。
父母的爱有时过于沉重,但这不是它们应当被指责的理由,应当明确的是,制度有没有约束父母的折腾,不让其出格?作为父亲,何父知道儿子有能力考上北大,只是他希望儿子更有把握,所以利用职权为他上一把保险。而身为招办主任,在过往的经验中,他一定也为别的父母如此开过绿灯,或许已成常态——他以为这是无风险的事。
以加分制度为例,本身不公,监督不力,并涉及巨大利益,这是一种诱人犯错的制度。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一切,但假如制度(而不是自律)让他们足够敬畏,他们也就不敢轻易踩线。
好在,今年高考,重庆市的加分政策有变,原来的20分减到10分,“科技之星创新大赛获一等奖者”、“边远地区汉族考生”、“散居少数民族考生”等照顾项目均被取消。这样,重庆申报照顾加分的考生从去年的6.5万人减少了一半。
希望何川洋和田中一年的“卧薪尝胆”,磨励的不只是这两个孩子,而是更多的高考家长。希望重庆的加分调整政策,不只是一地孤例,而应当成为制度完善,监督补位的一部分,把公平还给所有人,让学生能干干净净去上大学。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