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新县镇可圆新生代民工城市梦

2010年06月23日 07:07   来源:广州日报   
    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之路,除了理顺大城市落户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制度化保障之外,还必须加快“县镇化”建设,用“富县强镇”的成果吸纳新生代农民工。

    自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尤其是近期一系列的新闻事件,使得这个群体走向社会前台,轮廓渐次明晰。

    日前,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他们中80%的人尚未结婚,情感孤独成为他们的主要困惑。报告建议我国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并完善相关立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制度化保障。

    每个群体,都有其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个性特征。与过着候鸟般生活的老一代“生存型”农民工相比,生于安乐、缺乏忧患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诉求显然要复杂许多,面目要模糊许多。共性提炼,群体符号包括:不懂农耕、不愿当农民、不想待在农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有一定文化,希望进入城市,渴望得到尊重,追求自我实现,然而现实总比理想坚硬,进城之路对于他们并不顺利。如果说城乡是一种壁垒森严的二元结构,他们无疑就是不上不下的夹心阶层,边缘化的尴尬不但增加了集体性焦虑,更是转型期社会必须直面的社会问题。

    梳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诸如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住房、文化、子女入学等等,人们很自然剑指这些问题的症结——户籍制度。在二元结构尚未解冻的语境下,户籍固然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必由之路。从户籍着力,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民权利,同享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在现阶段不失为一条破解之路。问题在于,仅一纸户口,能否承载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

    可以观鉴的现实是,由于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白领中兴起一股“逃离大城市”思潮,要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大城市中产阶层尚且如此,在最低工资线徘徊的新生代农民工情何以堪?即便给他们城市户口,每平方米动辄过万元的房价,仅此一根稻草就可以把“骆驼”压垮。倘若再乘以1亿多人的基数,现实困境不言而喻。

    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之路,除了理顺大城市落户制度,完善相关立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制度化保障之外,还必须加快“县镇化”建设,用“富县强镇”的成果吸纳新生代农民工。

    相对珠三角、长三角大城市有限的容量,全国2000多个县、16000多个镇,如果都建设成为了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公共服务水平与大城市差别不大的“新县镇”,成为过亿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迁居目的地,其吸纳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新县镇”既拓宽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门路,又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和人生风险,安居乐业之梦庶几成真。

    当然,这一过程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升到更高的层面,通盘考虑,稳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正在进行的“简政强镇”实践,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镇街,放手让地方把一个镇街当作城市去经营,激发这一级政府的活力和潜力,使得镇街站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城市管理,必将对新生代农民工入城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届时,如将“简政强镇”的实践经验置于全国大视野,其意义将更加昭著。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