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宋濂祠堂修复待何时

2010年06月19日 07: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柳哲

  今年11月18日是明代大儒宋濂诞辰700周年。宋濂曾为《元史》“总裁官”,亦为明建文帝的恩师,有“开国文臣之首”的美誉。

  笔者上小学时,语文老师经常朗读一些古文名篇,其中就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名作及其勤学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5年前,笔者撰写论文《宋濂祖籍后裔考》,在《古今谈》杂志上发表,首次提出了“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为宋濂后裔聚居地,同时亦为宋濂祖籍地”的学术观点。2006年6月15日,笔者在北京发起举办了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此前后,在四川、重庆、浙江兰溪等地发起了“寻访宋濂墓”、“重修宋濂祠堂”等相关纪念活动。遗憾的是,此事不了了之。

  文友余模贵曾写过这样的文字:2009年5月1日,我来到离兰溪市区37公里处的横溪宋宅村宋濂祠堂,这位明初文学家的祠堂,在一片荒草之中。祠堂前有一扇大铁门,门上的锁锈蚀严重,不知有多久没开启过了,可以想象,有钥匙也打不开。此祠堂已经很久无人管理了,虽然兰溪市政府已经于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实是无人照看,无人修缮。我不久前寻访至此,环绕祠堂一周,见左边搭起一排猪圈在养猪,猪粪的臭气飘荡在周围的空气里。因无法入内,见祠堂侧有一矮墙,为不白跑一趟,顾不得斯文,翻墙而入。入到祠堂内,景象非常悲凉,高大的牌楼已全失应有的质感,像一堆朽木架在空中,天井内荒草萋萋,瓦砾成堆,屋漏墙损,人气全无,上厅堂几十根光秃秃的石柱,支撑着房梁屋檐,在重重的喘息下,仿佛向世人诉说着昨天的辉煌与今天的悲凉。废弃的石柱底座,静静躺在荒草里,像一个被人抛弃千百年的孩子,静静在废墟里叹息!我站在天井里,仰望着湛蓝的天空,脑海里浮现着数百年前祠堂前的车水马龙景象。看今天的破败,叹历史可以珍惜,也可以遗弃,就看子孙后代用怎样的心情和敬仰,来传承维护中华民族绵久的文物瑰宝了。

  笔者以为,宋濂祠堂是其家乡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若能在宋濂诞辰700周年之际,破败的宋濂祠堂得以重修,让不朽的宋濂魂兮归来,地方政府就是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社会重建的重要传统资源    2010年04月28日
  • ·无锡:惠山古镇国庆节"开门迎客"    2009年09月16日
  • ·资源有偿 环境有价    2010年04月15日
  • ·远未还清的人权债    2010年04月02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