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愿捐书蔚成风气

2010年06月12日 13:23   来源:荆楚网   雷钟哲

  张星驰是西安中学高三(八)班学生,刚刚参加完今年高考。他面对整箱新书,心里却不免发愁。他说,考试前大家都搞题海战术,盲目买了一堆辅导资料,结果自然做不完,剩下这些新书,卖了吧觉得可惜,不卖吧又占地方。因此,他希望和他一样参加过高考的学生,能把这些书捐出去,留给明年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这样,也不至于浪费资源。(6月11日《华商报》)

  张星驰如此设想,真的令人为之欣慰。它说明经历了人生重大关口的高中学生,也能以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再是象牙塔里幼稚的青年,显示出成熟稳重的气质来。在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资源”“浪费”“可惜”的概念,懂得了“物力惟艰”的道理。

  记得去年高考结束后,某网站公布的一段视频雷倒网友,视频中整栋教学楼一片混乱,不少学生将课本、复习资料撕掉扔向楼下,纸片纷纷扬扬、如同暴雪,撒满了楼前空地,而学生的欢呼声,则伴着视频不断传出。对于这样的“宣泄”方式,有的人表示理解,并把此归咎于发泄背后的其它原因,比如学生学习过于紧张,没有一点轻松愉快。还有老师干脆表明,撕书的不是学习差的,似乎学习好的学生参与其中,就表明撕得有理。

  我对此不以为然。尽管高中阶段不属义务教育,书籍的所有权不在国家,但也不属学生,财产权应属家长。是家长含辛茹苦供养孩子读书,他所花费的一切,包括购买的书籍和教辅资料,都来自父母血汗。既如此,学生凭什么轻慢父母的劳动所得呢?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姑且不说一本书从原料到纸张到印刷到装订中间付出了多少劳动,单就作为教材教辅,总还有未尽的使用价值,可以送给学弟学妹,可以留作复习参考。就算它完全过时,旧书的残值总还有吧,为什么就不珍惜?

  想必大家记得去年媒体报道的一个考生,他怀揣26元进城赶考,临行前母亲沏的一杯糖水,算是送给他最奢侈的高考“礼物”。当他走进考场时,探测仪嘎然响起,原来他的鞋帮多处开胶,用细铁丝加以固定,引起警报。而考前一日午餐时,他仅喝了一杯开水,要了一块钱的一碗稀饭。还是记者于心不忍,给他买了一份砂锅、炒饭。——如今,这样的考生还大量存在,我们岂能暴殄天物?

  由是看来,社会应当提倡张星驰捐出多余书籍的做法,并把此看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奉献爱心,关注贫困;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的有益善举,形成高考过后的一个惯例,长期地坚持下去。这也是孩子融入社会、转变角色的重要环节。不我们的共青团或其他有关部门,能不能担起组织的职能?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