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万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思考

2010年06月11日 15:02   来源:浙江在线   张玉胜

  曾经“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考,却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大规模退考现象,据教育部统计,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65万名。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比去年减少31万人。如此算来,今年至少约34万人“放弃参加高考”。(6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

  6月9日的央视《新闻1+1》播出一起题为《留学,不是流失!》的节目,关注到了考生主动放弃国内高考背后的留学热和移民热。这似乎给公众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比去年减少的34万高考考生,除了适龄人口减少因素外,大部分考生都去了“国外”。事情果真是这样吗,从跟帖情况看网友并不以为然。

  笔者以为,留学潮、移民热的确是当前造成高考大军“缩编”的原因之一。但能够出得起国的能有几人,恐怕中产阶级都难承之重,更遑论平民一族。“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数据不足以支撑“留学即锐减主流”的观点。而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心里有数:中学生辍学、高中生半途而废或“战”前弃考、复读生减少当属主要原因,而择业观念的更新则是高考人数大幅度降低的重要推手。

  首先,“多元化”的择业论冲击着“高考一元论”的成才观。随着“进入大学门就是公家人”的“包分配”制度的瓦解,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逐渐被淡化。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大学”已成为孩子“学知识”、“长身体”、“拿文凭”的渠道而非实现就业的手段,人们更多地是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是从”。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成绩好的学生家长“咬牙”供学,“没希望”的学生要么自行辍学,要么跟父辈当“二代农民工”。同时,即便是考上大学的家庭,也不再有当年“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自豪与风光,而开始为孩子就学期间的高昂学费和毕业后的“就业难”发愁。

  其次,“新读书无用论”蔓延使“高考热”降温。尽管教育投入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不小负担,但每个家长都不希望下一代成为新“文盲”,加上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是必读的。上高中、念大学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赔本”买卖,使得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送孩子读到初中,能识字就可以外出打工了,甚至连读高中也成了被企业招工所逼的无奈之举。据报道,去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就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大学毕业生与初中同学在同一企业从事同一劳动的现实,颇让“高考”尴尬;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生争相应聘清扫工、搓澡工、交通协管员的消息,虽被当作“破除择业旧观念”的新闻屡见报章,但也无意间为“读书无用论”作了注脚。

  正视现实、分析诱因是为了理性解决深层次问题。正确解读高考考生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的社会现象,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更有助于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正如北京中学教师所言,“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既有利于录取率回升,又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