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湖名胜被出租 公共利益被出卖

2010年06月10日 08:17   来源:新华网   杨金溪

  最近不断有游客和市民向记者反映,杭州西湖景区环湖一带有许多名胜古建“可望而不可进”,一些绝版风景的场所摇身成了高档“会所”。政府倾力打造的“大众西湖”为何走样?一些本应向大众开放的名胜故居怎么变为少数人进出的“乐园”?(6月9日新华网)

  西湖名胜故居,是西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湖不少名故居却由政府出租给私人,变成了私人高档“会所”。这些私人高档“会所”,在变成少数人“乐园”的同时,也变成了承租者借地生财的宝地,这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占,是对公共利益的吞噬。

  西湖景观资源,是公共资源,理应受益于公众,由全民共享。据报道,近几年来,西湖许多名胜故居摇身变成了一座座私人高档会所。由民国初期名人黄郛旧居改造而成的“膺白楼”,由晚清著名学者俞樾的旧居俞楼改建而成的“西湖第一楼”,以及“云松书舍”、“采蝶轩”、“菩提精舍”等均已成为私人会所或被私人租用,环湖沿线已有近50家各式各样的私人性质的会所。

  这些私人高档会所,提供的服务,均属只有富人才能享受得起的高档消费,且采取的是会员制,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进”。西湖名胜故居本来是为公共服务的,如今却成了富人和有权人花天酒地的地方。这种将西湖景观变为少数富人乐园的做法,对广大公众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西湖名胜故居作为公共资源,承租给私人后,不仅改变了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也变成了承租者借地生财的“宝地”。西湖一些名胜故居变成私人高档会所后,有些会所吃顿饭最低消费500元,住一晚竟然要花1.78万元。如此高昂的消费必然带来巨额利润,而其巨额利润得益于西湖公共资源的价值。

  据报道,政府是出于对西湖名胜故居的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才采取了招商洽谈以租用方式进行保护。现在看来,将西湖名胜故居以出租方式进行保护,改变了公共资源为公共服务的宗旨,出卖了公共利益,不是一种好形式,应该予以纠正。

(责任编辑:胡可璐)

延伸阅读
  • ·"西湖"号花车惊艳亮相世博    2010年06月03日
  • ·从西湖之美到西湖之魅    2010年05月20日
  • ·雨中赏西湖(组图)    2010年04月15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