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西湖之美到西湖之魅

2010年05月20日 09:10   来源:光明日报   尹鸿

  西湖,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历来惹得文人墨客往返留连。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位大文豪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道出了西湖之美,更是言出了西湖之魅。忆杭州、忆西湖,忆的不仅仅是山光水色,更是凄迷、惆怅、委婉、柔软的意境和心情。西湖,美的不仅仅是景,魅的是最具中国美学气质的生活方式、态度和情感。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从2006年就开始投拍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试图还原的就是这种美丽后面的魅力,是水光潋滟背后“不能不忆”的那种气质。其实,对于许多人来说,西湖已经没有太多的陌生性了,她的景区、景点、典故、传说,人们大都耳熟能详,而电视纪录片就在观众这种熟悉的预期下,发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采用了一些真实再现的艺术手段,配合上丝丝入扣的音乐,用诗意的语言,试图把我们从现在熟悉的西湖,带回到她的历史长河中,带回到那些我们很少去想象过的历史细节中,带回到那些与西湖相关的历史人物的心灵体验中去。于是,西湖变得有了深度,有了历史感,有了一种引导我们进入千折百回的时间长廊中去重新经历西湖的力量。时间过程使我们所熟悉的西湖空间有了新的意义。无论是岳飞庙,或是苏堤、白堤,都因为这种历史的积淀,给了我们不同的体验和诠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今天西湖的“这样”,而且我们分明聆听到了西湖从历史隧道中匆匆而来的脚步。我们不仅知道了西湖是什么样的,而且我们也知道了西湖为什么会是这么样的。

  这种历史感,主创者在描述中说,是想给我们观察西湖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婉约之外的阳刚之气。所以,纪录片中多了一些与西湖有关的政治,有了一些历史上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特别是《西湖云水》《临安的记忆》等集,将这种艺术追求表现得最为直接。但说实在的,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无论电视片给西湖披上了多少历史的铠甲,我们依然看到的是西湖那婀娜的身姿、娇媚的面容、凄迷的神态和多情的命运。因而,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也许是其中的《西湖旧影》《湖山晴雨》《香市》《戏文的神采》《画印西湖》《伊人在水》这几集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此景、此曲、此诗、此剧、此等才女才情,只应西湖有,只能西湖有。所以,西湖有阳刚的历史感,但是这种历史感造就的还是西湖那种刚柔相济、柔中有刚的特殊性格和气质。无论是刚烈的秋瑾,还是缠绵的林徽因,她们其实都是西湖性格的不同侧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文化上都属于北方性格,从早年的《望长城》《话说长江》到最近的《故宫》《圆明园》,都大开大合、叱咤风云,写政治、说正史、叙述江山沧桑,而《西湖》则提供了一个江南风格的电视纪录大片的样板。《西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西湖四季的美不胜收,不仅是空中航拍下西湖空间的精致美艳,更是其中白居易、苏轼这样的文人,以及各种才华绝代的女子们,在西湖岁月中留下的音容笑貌、灯烛杯盏。秋的浓艳、春的感伤、冬的孤独、夏的灿烂,通过其中的地方戏曲,甚至庙宇里面的香火,体现为历史的细节和故事。尽管过去的历史画面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但是《西湖》的纪录片用相当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前段时间流行的戏剧性搬演手段),拍摄了一些情景再现的场面,加上充满诗情画意的解说词,使观众仍然能够体会到“江南忆”的心境和氛围。导演刘郎曾将该片要表达的内容概括为“水气、花气、和气、僧气、文气、秀气、豪气”,这“七气”恰是西湖形而下的实在之美和形而上的写意之美的形象写照,也形成了整部纪录片所具有的那种柔美之气与文化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一朵奇葩,她创造了一种具有美学意境的纪录片风格。

  也许纪录片的细节饱满度还可以更密集一些,叙述的节奏也可以更加跳跃一些,解说词也可以减少一些文字上的过度抒情,某些集的美学风格和切入方式也还可以更准确一些,但应该说,《西湖》肯定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人文纪录片,其视野、其境界、其风格、其精致程度,特别是其体现的柔美、婉约、美学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体现的不仅是一个风景美的奇观,更是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西湖》说明了西湖不仅是杭州的一张名片,浙江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中国人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魅力体现。而浙江卫视的品牌标志,“中国蓝”,似乎也因《西湖》的推出,获得了最贴切的诠释和最形象的体现。

  在《西湖》的声画世界中,西湖有形,西湖更有神,西湖还有味。在当今传媒市场化的大潮中,在传媒被收视率驱动得狼奔豕突的环境中,《西湖》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值得我们尊敬,当然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就像在花前月下,品一壶茗茶,听滴滴春雨,肯定别有一番滋味让人欲说还休。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雨中赏西湖(组图)    2010年04月15日
  • ·冬暖如夏(组图)    2010年02月22日
  • ·春暖西湖游人多(图)    2010年02月1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