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晓林不应成农民工不可复制的传奇

2010年06月06日 07:25   来源:羊城晚报   滕朝阳

  巨晓林,这位从陕西岐山县走出来的农民工,在媒体隆重而热情的推介下,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却写出了填补电气化铁路施工培训空白的教科书;在20多年的务工生涯中,先后研发和革新铁路接触网施工工艺40多项,带来的直接效益就超过600万元。就这样,一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高级工,实现了从实干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的跨越,以不平凡的业绩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巨晓林的成功无疑激动人心,但他的故事,不应成为2亿多农民工不可复制的传奇。说到底,巨晓林的传奇,是一个平凡的传奇,是一种只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都可能达至的人生境界。如果这样的传奇只是个人的传奇,甚至成为孤例和绝响,则表明社会并未真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精神资源,进而使之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如果是这样,那么巨晓林便只是一个落寞的存在,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辉很快就会变得黯淡。

  只要认真阅读有关材料,人们对巨晓林自学、自强、自尊、自立的意志精神,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并为之深深感动。实际上,这“四自”乃是任何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而对农民工则尤属难能可贵。在不少人看来,农民工没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是廉价劳动力的主体和“人口红利”的提供者。这可能是部分事实,更可能是偏见,但无论人们怎样看待农民工,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这一庞大群体。外界的不公正评价固然可怕,更可怕的则是来自自身的消沉彷徨。倘若能像巨晓林那样自学、自强、自尊、自立,所得业绩和所做贡献可能不一,却也一样能用勤劳和智慧写下自己光彩向上的人生篇章。

  巨晓林的成长成才,仿佛没有受到外部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只是自我奋斗的结果。这种认知当然是狭隘的。如果巨晓林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向农民工开放,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由此也可见,一些地方在某些职业领域,对农民工实行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看上去貌似合理,其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巨晓林的事例表明,同样的工作,农民工可以和别人干得一样出色,甚至更出色。但若不给他们机会,他们就得不到锻炼,更没有成才的可能。建设人才强国,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摒弃农民工只能当农民工、只能干低级活的深刻偏见,确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思想观念。巨晓林还有高中文化程度,那个发明蒸汽机、给予人类巨大贡献的伟大瓦特,却连学都没上过,最初不过是个有点手艺的技工。

  巨晓林是不是农民工不可复制的传奇,不仅取决于农民工的自我追求,更取决于社会对广大农民工的观念和行动。在实际中,农民工已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但他们还远未能真正融入所在的企业和所在的城市,不是他们不愿,而是他们不能。他们渴望体面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但他们目前还受着权利不平等、待遇不公正等诸多困扰。他们只有实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才更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更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或许只有这样,巨晓林式的故事才有可能被复制,巨晓林式的人物才有可能不断涌现。

  在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正规军”的创造性实践往往成为也应当成为主体,但民间的创造力同样不容低估,更不应忽略。倘若数以亿计的巨晓林们都能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焉知21世纪的瓦特一定不会在他们当中诞生?一个巨晓林太少,人们热切盼望千万个巨晓林在成长。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