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任志强的“贫穷论”是一声警钟

2010年05月21日 09:23   来源:新华网   马致平
    楼市调控刚刚“满月”,北京房山又冒出一家地王,令公众为之侧目。而与此同时,“楼市大嘴”任志强又冒出来“放炮”,批“许多网民不以贫穷为耻辱,反以贫穷为自豪”。

    “地王”和“大嘴”的效应,总是能搅动楼市敏感的神经。然而,一贯鄙视“贫穷”的任志强,这次依然没有给“贫穷”一个具体的释义。“贫穷”是个相对的概念,想必多数人是不以贫穷为自豪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定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富裕,向往过上安居乐业的中产生活。正是这种亿万个体的动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由此而“先富起来”的,也包括曾经贫穷的任志强先生。

    当然,要探讨对于“贫穷”的态度,先得了解“贫穷”者之所贫穷的原因。有人不解:中国经济空前繁荣,为什么还有人贫穷?想来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个人实在不努力,好吃懒做、铺张浪费,有如此者,纵有金山银山也得“返贫”;二是他人富得太快了,使得个人收入相对“缩水”显得少了。近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加大,有报道称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而全国总工会的监测也显示,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续22年下降。

    劳动收入增长乏力的同时,是房地产等行业“崛起”为暴利行业,炒买炒卖愈演愈烈。高房价之下,更显“贫穷”之痛,更显收入分配的不尽合理。以刚刚制造出新地王的北京为例,2008年全市社会职工平均工资为44715元,而短短一年之后,三环内住房均价已超过3万元,房价收入比远超国际水平。工资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房价的飙涨,一方面使有房者资产迅速升值,也使大量普通收入者购买力严重“缩水”,并且在高房价面前显得愈发“贫穷”。任志强一味夸张市场自由的高效率,而贬低宏观调控及促进公平的意义,显然是荒谬的。

    对于一个健康的经济体而言,追求效率从来不代表可以罔顾公平,完全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已经被前年的金融危机证明其教训深刻。在肯定房地产发展对于经济贡献的同时,绝不可忽视房地产盲目追逐效率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应警惕完全放任楼市自由的论调。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房地产暴利带来的投机钻营,使得收入分配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因如此,中央一再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力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遥站在财富彼岸的任志强频频向贫穷者发难,以其开发商身份论虽可理解,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记警钟。

    小平同志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表明了一代伟人的理想追求和政治信念。当下,无论贫富差距有多大,社会个体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好比是一辆决然前行的列车,任何放任不和谐因素滋生蔓延的行为都是短视的,也必然是难以持续的。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