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此“忠言逆耳利于行”

2010年05月18日 14:13   来源:光明网   薛克智

  5月8日,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大连参加某地产论坛的时候遭遇“鞋袭”。潘石屹根据现场传来的消息如此描述道:“任志强上台第一句话话音未落,会场有一哥们就朝台上扔了两只鞋,大叫去死吧!后面有个别人也跟着起哄,边拍手边叫好,然后那个扔鞋的哥们就大摇大摆地走出门去了。”(5月9日《新京报 》)

  童大焕先生发表《扔向任志强的那双鞋子》(5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一文指出,“自从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伊拉克遭遇鞋袭之后,西方人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扔鞋也是自由表达的一种方式,不能算是违法犯罪。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只要没有真正伤及他人,扔鞋、抛洒五角钱纸币等等,都应当被视为观点的自由表达。 但是我很担心,这种自由表达更多地出于本能的激愤,如果仅仅满足于激愤,而不知道学会耐心地倾听,尤其是耐心地倾听不同意见,那么,一些人将永远不会有理性和智慧,这个民族也将永远不会成熟和理性。”对“自由表达”作如是观,我是予以认同的。

  应当说,自我国1998年以“刺激内需”为名启动房地产市场以来的相当长时间内,房价确实处于趋高不下的态势中。其原因何在呢?细细探究,人们发现,众多地方政府、地产开发商、商业银行、炒房者等各种主体被利益所驱使,合谋促动着房价上涨,致使房地产市场不时偏离民生本位。因此,总体而论,房地产这个行业是带病运行的,在相当程度上悖逆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

  童先生指出:“实际上,任志强这么多年说来说去,做的多是事实判断,而且往往被他不幸而言中。他判断房价会涨,并不是他想涨就能涨,而是种种综合因素使然。”这话不无道理,而问题在于怎么理解和评判任志强的所谓“事实”。

  任志强对房价趋高的判定,大概并非空穴来风。也许,他早已洞察到房市背后各种利益集团翻云覆雨的巨大能量,预测到这种乱象难以在短期内可以消除。换言之,他是直面这样的“事实”的。但是,“事实”的并非就是合理的、正当的。作为普通民众,谁也不愿意看到这种病态的房地产市场继续下去,他们是热切期盼改写这种“事实”的。

  童先生指出:“‘美言不善,善言不美。’‘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正视这样的道理,老祖宗的话当作耳边风,自始至终在用简单的敌我思维站队。于是乎,哗众取宠宣称房价要降甚至要降50%、80%的人受到夹道欢迎,甚至被称为‘百姓利益代言人’;而那些真正直面现实、说真话的人,却被当成了敌人受到辱骂和恐吓。如此残酷的现实一再上演。”显然,在童先生看来,任志强所谓房价要上涨云云,是所谓“美言”、“善言”、“忠言”了。果真如此吗?这恐怕难说。任志强究竟在为谁说话,这是一个问题。

  童先生的如下一席话,读来让人不快。童先生指出:“听得进任志强的人,并且及时采取行动及时买房的人,也许收获了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但听不进去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往下听他分析、宁肯做埋首入沙的驼鸟的人,最后只能眼看着房价节节攀升。你骂娘也好,扔鞋也好,人家毫发无损,损失的只是你自己。”

  在我看来,如果信从任志强“谆谆教导”的人再多一些,房价可能更加热浪,任志强等靠房地产市场发财的人们可能更加欢欣鼓舞。事实上,很多人没有去凑那个热闹。他们虽然丧失了所谓“真金白银”,但没有为房市乱局推波助澜。这没什么好后悔的。

  面对病态房市撕裂社会的种种后果,最需要扪心自问、认真检讨并有所作为的是谁呢?我想,这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