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经过诸多环节卖到患者手中,价格涨到213元,利润达1300%。湖南“暴利药”事件经央视《新闻1+1》等媒体曝光后,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这一事件,直接针对现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很值得进一步反思。
尽管湖南物价部门称,该药品没有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不能在公立医院销售;然让人纳闷的是,这个药品何以能够在招投标平台直接挂网采购?另据法制日报了解,在长沙市凡省部级医院采购的药品,必须通过当地一家医药电子商务公司招标采购。医院透露,如果自行采购会被认定为违法违规行为,将被严处。所以,面对药品暴利现状,医院反倒大呼“冤枉”,要求曝光整个利益链。
医院的话能不能信,那是另一回事。不可否认,该药品的零售价和投标报价指导价均为省物价部门所定,而今年的投标报价指导价为136元/盒,这也已是企业出厂价的8倍以上。全国许多地方同样规格的芦笋片的中标价格,也都在企业出厂价的10倍左右。央视《新闻1+1》还披露:一家药品经营企业统计,计有3000多个品种的基本药物,其政府招标价比市场价还高。
政府投标报价指导价远高于企业出厂价,政府招标价又远高于药品零售价,这都明确无疑地反映了,现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不仅未能很好地实现控制虚高药价等政策预设目标,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药品市场的混乱局面。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曾被视为顺利推进医卫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弊病丛生,走向了改革的反方向。这究竟是制度本身的原因,还是一个好制度却被现实利益扭曲,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新审视。
实行药品集中采购是为防范药品批发流通过程中,由于各方吃拿卡要导致药价虚高的问题。现在来看,这一制度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倒因为多了权力之手,让局面变得越发复杂。当地医院表示,那家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就是代表政府部门在帮我们采购药品”。这表明,权力的介入不仅推高了药价,还给利益机构从中渔利披上了带着权力色彩的外套。
政府部门的嗅觉不会比市场更灵敏。价格信息瞬息万变,政府往往最后一个知道。这也是为什么要破除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因。湖南物价部门称,由于没有及时了解到相关价格信息,导致投标报价指导价偏高。价格相差好几倍,而且这样执行了那么多年,物价部门还“蒙在鼓里”。这如果不是托辞,那只能说相关部门对市场实在太不敏感了,而这无疑也将严重影响药品集中采购所应发挥的作用。
扭曲的权力导致扭曲的市场。这一盒暴利的芦笋片,实乃二者所合谋制造。透过这桩案例,人们所看到的真相大抵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医药改革走向何方?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