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盼体面与尊严中回归本义

2010年05月02日 08:26   来源:东方网   李家伟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举行庆祝。

  由此可见,五一国际劳动节自诞生之日起就打着鲜明的对于劳动及劳动者本身价值的渴望肯定。而由此所激发出的对于人性尊严,对于生命价值,对于人身权利的种种高贵字眼,更是成为重要的人类精神财产,超越了肤色、国界的界限,成为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美好目标。

  不可否认,在我们追寻幸福与尊严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夜之间到达目的地。这其中所付出的代价、所带来的疼痛已经烙在时代烙印中。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的是,近几年来,对于劳动者,对于普通公民权益的关注也在日益进步,这其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体面劳动”与温家宝总理四次提到的“尊严”尤其令人温暖且踏实。

  4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时说,“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还曾经四次提到“尊严”:2月12日,“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月27日,温家宝谈“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三方面含义;2月28日,“就业问题关乎生计更关乎尊严”;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尊严论”……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强调个体在面对集体与国家利益时的微不足道,甚至历史上不乏类似的极端个例。之所以说是“极端”,是因为这些个例忽略了基本的人性,已经“为牺牲而牺牲”,这样的“牺牲”不能说毫无价值,只能说令人痛惜。而除此之外,与之相伴而来的就是对于普通人权益的极端漠视,不管是孙志刚也好还是“开胸验肺”的张海超也好,他们的遭遇所揭示的,无非就是在一个尚没有习惯尊重个体价值的社会整体体制下作为个体所遭受的伤害与痛苦。在这种体制下,每个个体都像面对一台庞大机器的昆虫,那些辗过的疼痛只能自己品尝。

  正因如此,不论是“体面劳动”还是“幸福与尊严”,都用罕见的表达方式昭示了社会滚滚向前发展的潮流。面对这潮流,我们只有适应、学习,并在适应与学习中不断改进。对劳动者,对普通人“体面”与“尊严”的关注恰恰是这发展潮流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说明,对钢筋水泥,对高楼大厦,对GDP的关注远远不能满足一个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需要,总得有对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认可与继承,总得有对公民个体生命价值、生命尊严的温润感知来完善一个社会的完整链条。

  而在对“体面”与“尊严”的期盼中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个节日会越来越回归本义,回归到“权利”、“价值”、“尊严”这些高贵字眼的本义。我们也更迫切地渴望着,能够不断有支撑“体面”与“尊严”的实际行动来将这美好的图景变为现实。在那样的图景中,这个节日高贵且充满自豪感,而当一个国家中的劳动者体面且充满自豪感地行走在这个国家的大地上时,这个国家的力量将决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统计数据上。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