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师雇人上课被谁逼出的无奈?

2010年04月28日 10:51   来源:荆楚网   刁博
    山东省苍山县一村小学9名教职工中有5名家住县城,离学校较远的老师每月花400元钱雇人给孩子教课,自己只是偶尔去学校看看。据介绍,雇人帮自己教课也纯是无奈之举。有两位老师体弱多病不能上课;也有老师家里有老小需要照顾,来回奔波实在是疲惫不堪。(4月27日《齐鲁晚报》)

    在谴责这些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在这背后还有辛酸的两厢情愿。教师认真挑选出的代课老师心甘情愿地接受每月的400元钱,有编制的老师也愿意从自己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的里拿出那400元。而且学校校长也表示,“有些代课老师比正式老师教课水平还高,带出来的成绩还好”。

    这种辛酸的两厢情愿源自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的失调。目前山东省的中小学教育正处于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而且在课程教学上也普遍采用了新课改。然而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却很普遍。据报道,全省很多农村小学中,50岁以上的教师超过一半。这些教师大多是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在面对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新课程及新的教学模式时,往往力不从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精力及工作的创新性都不够,使得教学缺乏生机活力。因此,精选出的代课老师往往“比正式老师教课水平还高”。

    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严重的失调,这已是多年的老问题。早在几年前,《中国教育报》就曾报道了山东省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调的现象。去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张志勇也曾公开谈过农村教师老龄化的问题。然而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还因留不住年轻教师而使得问题更加严重。最终才致使不能上课的老师因耽误不起孩子的教学而雇人上课事件的发生。

    从报道中可以看到,该学校工作15年的教师,其月工资也仅仅是1000元露头。虽然农村义务教育由县里统一管理,但教师的工资却依然压在乡镇政府的财政担子上,根本没有多余的财力招聘年轻教师,更何况那微薄的工资根本就连人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这种事件的发生归根到底是因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以及城乡投入不均衡造成的。解决这种问题不能靠当地教育局“两日内必须到岗”的一纸命令,必须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制定教育政策上合理地向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差距。使得更多的人乐意从事教育事业,农村学校也能够让年轻教师安心地工作。这样调整好教师的年龄结构,也对教育发展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