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请问“素质”这玩艺儿多少钱“一斤”?

2010年04月26日 13:06   来源:千龙网   吴江
    四川一高中用60万帮助学生举行派对遭到质疑,学校称系公共关系实践课程,旨在花钱买素质。(《华西都市报》4月25日)

    假如看到“派对”二字就认定是享乐,听说“花了60万”就扣上一顶奢侈的帽子,其实多少有些望文生义。既然时代在发展,假如思维和观念却因循守旧,的确难免不合时宜。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花费60万的中学生派对”,其实大可不必不问青红皂白便一棒子打死。

    中学生是不是就只能成为端坐课堂的书呆子,答案其实早就是否定的。而既然要让学生更多的走出校园的小圈子,更多在社会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当然不可能毫无成本。有道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要想有产出和收获,你首先得舍得投入才行。如此看来,一场学生派对花掉60万,尽管不是个小数目,但却并不意味着这笔钱花得就没有意义。

    君不见,尽管有了这60万,学生们筹划派对依旧遇到了相当的困难,更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不少课堂上无论如何也无法感同身受的基础礼仪、社交运用与商场关系。这样一场学生派对,的确给了学生们难得的锻炼机会,称之为“公共关系实践课”,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

    不过,校方所谓“花钱买素质”的说法,恐怕还值得商榷。诚然,金钱有价,素质无价,假如60万便能买到好素质,还真不失为划算的买卖。然而,60万的派对或许给学生们创造了学习礼仪、社交、商场规则的机会,但这顶多只能证明这些中学生有了花钱的本事,至于西装、包裙穿得得体,高脚杯端得恰到好处,与素质恐怕更是两码事。认为搞一场60万的派对便是“花钱买到了素质”,实在是对素质的误读与曲解。

    素质究竟是掏点钱就能买到,还是通过长时间的修炼才能养成;素质的内涵究竟是外在的华服高雅,还是内在的品性责任,倒是更有首先被厘清的必要。否则的话,从高尔夫到华服派对,都有可能被争先恐后的硬塞进“素质”这个筐。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