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脸色”也要看

2010年04月25日 11:10   来源:解放日报   
    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四川成都市医管局于3月初开始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试点“关联度评价”,该院医务人员绩效工资的30%由患者的满意程度决定。过去,绩效工资把重心放在医生的工作量上,患者是否满意只占医务人员绩效工资的5%。考核内容包括了收费、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就医环境和整体满意度六个方面。

    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自应与工作绩效对应挂钩,该是对其工作绩效的衡量和反映。而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其范围大体包括上述六个方面。虽说六个方面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同一个对象、同一个主题。对象便是就医的患者,主题便是提供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须看患者“脸色”,看患者的满意度,该是有的放矢的。

    时下,有的医院在收费、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就医环境和整体满意度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说白了,就是患者总要看医院的“脸色”,看医务人员的“脸色”。想一想吧,当患者要看医院和医护人员“脸色”的时候,患者的被关注度又有多少呢?

    诚然,绩效工资与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是主要的,过去把绩效工资的重心放在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上,也缺乏说服力。终须看到,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和周到的服务,更需要有仁爱之心。对医务人员而言,患者应该是其朋友,在医务人员眼里,患者只有病情轻重之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无论是官员、老板还是平民,都应一视同仁,精心救治。吴孟超教授曾经说过:“作为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患者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吴孟超教授做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平时,他要求医生不用价格贵的抗生素。做检查时也尽量为患者省钱。如果做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患者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始终把患者视为衣食父母。“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以诚待人,以德立身,他自然赢得了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的满意与肯定、好评与爱戴。

    应当看到,在医院,在无影灯下,在诊室病房,活跃着许许多多称职的医务人员,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少数医务人员医德滑坡,拿“红包”、开大处方、态度不佳、服务不周等问题,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尽管有的医生医术尚可,但片面追求技术,“见病不见人”,动辄给患者及其家属“使脸色”,偏离了医学的根本方向,也恰恰暴露了其人文素养的缺失,忽视了患者的生命尊严。

    须知道,人文素养应是医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尊重生命则是医务人员的第一道德。可以说,一个能无微不至关怀和善待患者的人,必定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其必定有一颗悲悯苍生的心。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叫特鲁多博士的医生。95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前往瞻仰,为的是一睹那流传广泛、耐人寻味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台阶,一步步升华出三种行医的境界。从而,也为全世界广大医务工作者树起了一杆职业道德的崇高标尺!

    如果说,绩效工资是一条重要而无可替代的杠杆的话,那么,通过改革“撬动”,实现由患者看医务人员“脸色”变为医务人员看患者“脸色”这一良性转换的背后,定当是态度的改进、质量的提升、环境的改善,从而真正还原行医的道德准则、妙手仁心。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