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在深圳国际机场候机楼前,70多岁的于老汉左手捧着22岁孙女于丹丹的遗照,右手捧着46岁儿子的遗照,满头白发和两张遗照上乌黑的头发构成强烈的对比。更刺激路人眼球的是,他孙女遗照上还写着"深航干部'潜规则'逼死空姐"11个大字!(4月22日《广州日报》)
它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它被公众深恶痛绝却又毫无办法。从注水肉、苏丹红,再到三聚氰胺,从学术圈、娱乐圈,再到航空公司…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要利润,学者要职称,演员要角色,空姐要调岗…似乎每个行业都有着只做不说的公开秘密,这就是饱受诟病的的“行业潜规则”。且不说南航空姐于丹丹是不是真的死于“潜规则”,但这起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的反思:生活中,为什么规则总是不敌“潜规则”?
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谁给了“潜规则”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一味地追求财富而导致社会诚信度下降,盲目追逐名利让正确价值观迷失。无论是震惊全国的"毒牛奶"事件,还是炮轰导演对其"潜规则"的演员张钰,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于是,这样的心态久而久之就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明知是潜规则,可是人们对其的态度往往是默许、甚至盲从。如果不是自身利益受到侵害,通常情况下受害者是不会站出来与之抗争的。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规则为什么总是苍白无力?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潜规则”的形成首先是因为行业没有起到纠偏的作用,而且我国目前司法环境较差,如果消费者权益被侵犯,法院能够提供好的"司法裁判产品"也能打破潜规则。但我国的司法部门太容易受到主管单位和经济利益集团的干扰,因此打破“潜规则”首先要构建法律体系,提升消费者地位,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之所以社会上“潜规则”能够如此盛行,与法律层面上的打击力度不足不无关系。
如何让公平正义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让“潜规则”无处藏身?打击“潜规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曝晒在阳光之下。笔者认为,除了立法上的完善与加强打击之外,更需要公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是我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对潜规则说不,去勇敢的“挑战行业潜规则”,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阳光和透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