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相良医各有各的价值

2010年04月22日 10:47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有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此,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认为,杰出科研人才的出现,需要在创新的环境中作长期的努力,而我们对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科研人员,往往就被“提拔”去当官了,结果中断了他们在科研上的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研而优则仕”的现象,造成了对杰出人才的危害。

  李邦河院士的这一看法,在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就提出过,当时得到与会政协委员的广泛赞同。1999年走马上任的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曾在会上说,他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是在国家995工程中冒头的青年学者,他和这一工程中其他一些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后来纷纷被“奖励”进入仕途,从此远离学术,再难在学术上有更大的作为了。

  不是说优秀的科研人才不能做官,但是,“官者,管也”,属于行政管理专业,一般说来,并非科技人员的专长。对有潜力的科技人员来说,最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的,是为他们创造悉心研究的环境,在科技创新上做出杰出贡献,为民造福,为国争光。倘若要他们放弃自已的所长去做官,就犹如拉着千里马当牛用,既难于耕好田,又窒息了他们驰骋纵横的潜力。

  当然,也有些优秀的科技人员,是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行政管理能力,官场也需要一些这样内行的官员,但是,最好是待他们创新高峰期过后再来做官,以成就他们于青年创新高峰期在专业领域能做出杰出成绩。有统计表明,国际上的杰出的数学家也有做官的,但年龄几乎都在知天命之后。

  “研而优则仕”,是“学而优则仕”的发展和深化。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官场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说来,这也是对的。然而,“学术有专攻”,官场的“研而优则仕”,主要应指向政法类研究生,而不宜不问专业地只看学历。将入仕做官作为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奖励”和“提拔”,反映的是社会中以官为大、以官为贵的官本位意识。因而改变这一情况,也就需要深入批判肃清官本位的影响。

  我国科技的发展,要登上新高点,急切呼唤钱学森式的大师级的杰出人才的出现,这样的“大师”,不是挂个官级就能成就的,而是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进行长期潜心研究,方有可能得到的。对一些表现出潜力的科研人才,如果随便移动他们的生长土壤,让他们脱离学界进入官场,按官本位意识,是抬高了他们,实际上却是使他们在走向出类拔萃之路上遭遇夭折,用李邦河院士的话说,这种“研而优则仕”的做法,是使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值得强调的,是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各行各样人员的优劣,不应以是否入仕做官,做多大的官为标尺,而应以对本行本业的贡献大小论高低。时下有些文教方面的人才培养,把最后有多少人能提拔做官,也作为衡量成效的一条标准,实在是一种误导。“仕”与士农工商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高下之别。从政,和从事其他行业,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人员,是社会所共同敬仰的。古人立志,早就有“不为良相,即为名医”的追求。爱因斯坦、李时珍这些中外杰出的“名医”们,虽然没有做过大官,为一介“布衣”,但他们在科学文化领域的贡献光照日月,长久地惠及人类,其贡献不亚于受人敬仰的“名相”。以官为大,以官为贵,各行各业都要与官职对接的价值评估标尺,应当加速改一改了。如果“学而优则仕”“研而优则仕”的做法得不到改变,那么,“学”与“研”就会变成敲门砖,使人心有旁婺,难于一生潜心学术,坚持在科学崎岖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消息说,如今书画市场上,受官本位影响,有些人买书画不看艺术看“官衔”,那些有着“主席”“院长”头衔“的一些画作,特别受一些人青睐,受这样官本位价值评估标准的支配,就会严重损害艺术精品与艺术大师的产生。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