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在《纪念刘和珍君》文章里用“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句话来表示他对民国政府当局凶残的痛恨。百年之后,笔者却是要套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为了回家买房、娶媳妇”而10秒内向一位正在自动取款机取钱的女子连捅了13刀的祝美华!他冲动之下的凶残竟至于如此,让他的叔父祝林炳连说5次“不可能”,但事实却是发生了。
4月7日凌晨零时8分,在泉州市区丰泽街和美食街交叉口建设银行自助银行内,南平市政和县城关人祝美华蹑手蹑脚走近正在取钱的江西籍女子张苗苗身后,向其捅了3刀,待张苗苗转身之后再在6秒内向其胸部等处连捅了10刀。在警方审讯时,祝美华自称自己的行为是一时冲动,因为中专毕业后8年未娶媳妇,觉得对不起家人,做生意又没钱,遂起了歹念(4月8日《海峡都市报》)。
不过,尽管祝美华可恶,但其发展到今天的凶残,其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政府和公众关注。心理咨询师解释称,从目前的情况看,让凶手祝美华产生冲动、犯罪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他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长期受压抑,导致在一次负面情绪中产生了“总爆发”。而与祝美华这样“总爆发”如此相似的南平惨案才刚刚发生没多久。
对于像郑民生,祝美华这样制造的极端暴力事件,早就有社会学家呼吁,政府要重视(以及社会公共事件)其背后的共性,这些共性所共同反映了一个现实所指,即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或者说利益博弈的双方正逐渐失去博弈的可能性,让弱势群体一再失去生活的信心。在本就没有信仰的社会里,如果连苟延残喘地生活都无法继续了,那良善之人就可能变得凶残,在所有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变成可能。事实一再印证,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既得利益者就不能再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极端行为,尽管现在还可能是个案,但一旦凶残者不再对无辜者凶残而是转向风行的“杀富济贫”之时——在郑民生心理其实多少已经有所体现,那么,由贫富两极分化所导致的阶层对立问题就十分可怕了。
当然,这样的场景,不管是今天的弱势群体还是既得利益者恐怕都不希望出现,因为人们都在试图寻找到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益博弈方式。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失去理性而成为凶残的杀人犯。但我们也希望,平衡的利益博弈格局能够尽早归位,而不是在如郑民生、祝美华这样的极端方法倒逼之下被迫登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