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博会最珍贵的世纪记忆

2010年04月06日 13:03   来源:东方网   张文贤
    举世瞩目的2010上海世博会紧锣密鼓即将开幕。上海推出了市民世博文明公约。这个公约,是从35058件市民提案中挑选出来最为集中的20条,又经过网上投票,其中得票最高的前五种依次为:衣着得体,言语礼貌;待人微笑,宽容理解;行路守法,红灯不闯;开车谦让,不争抢道;垃圾入箱,高空不抛。这个公约,是我们作为东道主的自觉的行为规范,也是作为一般公民的起码的道德准则。

    世博会,我们向世界展示什么?我们不仅要展示构思巧妙的建筑,琳琅满目的产品,巧夺天工的科技,五彩缤纷的设计,而且要展示中华儿女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和我们当代十三人民的精神风貌。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贡献。

    世博会,是什么长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让我们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准确地说,是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那是举世公认的全世界第一次世博会。其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在那首届世博会上,当时上海商人徐荣村的“容记湖丝”获得了金、银大奖。展览会结束以后,催生了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公爵阿尔伯特的名字命名的V&A博物馆。人们在博物馆的四楼,惊喜地发现,就在英国馆中有反映首届世博遗物的展厅,门口有一幅油画描绘了英国女王在世博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的景象。那幅油画中心偏右的显著位置上,站着一位头戴花翎、身穿清朝官服的中国人。这位嘉宾是谁呢?1851年5月22日的《匹茨菲尔德太阳报》绘声绘色地记载了当时开幕式的盛况。这位中国嘉宾名字叫希生。他在开幕活动中与其他外国显要在一起,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塞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前,向女王致礼。报道说,“他的举止优雅得体。”(Hisgesturewas“mostgraciouslyacknowledged”)就是这位中国人,他的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长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根据考证,这位中国人并不是政府派出的官方大使,而是来自广东的民间普通百姓,人们称他为“希生广东老爷”,是乘坐“中国帆船耆英号”从香港出发,历时477天抵达英格兰的船员。他不见得受过严格的礼仪培训,一切来自内心和习惯。英国讲究“绅士风度”,中国讲究“君子风度”,其实,东西方文明异曲同工。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好客,助人为乐。说话带个“请”字,行动带个“让”字。“他的举止优雅得体”,这是世博会最珍贵的记忆!

    埃及一位外交官说,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人民展示其城市生活能力和潜力的一次盛会。“世界将像铭记2008北京奥运会一样铭记上海世博会。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如何通过世博会又一次大放异彩”。那么,什么元素能够使得全世界铭记上海世博会?著名乒乓运动员邓亚萍说得好:细节,凝成历史的铭记。她说,北京奥运会迎接的是16000多名运动员、官员和2万多名各国记者,而世博园将接待的是约70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想而知,需要预先设想的细节会有多少,需要现场面对的挑战又有多少。是的,不仅接待的规模不一样,而且时间的长度也不一样。北京奥运会从2008年8月8日开幕到8月24日闭幕一共16天,而上海世博会长达184天。这184天的分分秒秒该有多少事情发生,该有多少细节组成!

    就说微笑吧,可能感到很可笑,难道我们还不会笑吗?但是,你要充满热情,善解人意,才能笑得自然,笑得大方。上海世博会韩国形象大使李安说,如果去上海,我有7个梦想。她的第一个梦想是到复旦大学读一个学期语言课程。接着她说,2010年,我希望能在上海的福州路静静讲述我的韩国音乐。在某个晴朗的日子,当您漫步福州路街头时,如果看到大声歌唱的人,请您说一声“李安加油!”,您的微笑将是我最大的鼓励。但愿再过150年以后,人们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元素长留着无限美好的回忆!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