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字当头成为上海办博一种风尚

2010年02月10日 10:15   来源:东方网   吴仁寿
    8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道国展馆———“东方之冠”在简朴的仪式中竣工。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上海而言,勤俭办博、廉洁办博的倡议已持续多年,而今世博会的脚步日渐临近,“俭”已成为这座世博之城的一种风尚。(2月9日《新民晚报》)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国家主办、上海承办的全球盛会。勤俭、廉洁“办博”,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方对国际社会的一项庄严承诺。就在前不久落幕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也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事实上,在近年来的上海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勤俭、廉洁一直与世博会的筹办进程紧密联系。“俭”字当头,正在被这座城市、被上海世博会的每一位东道主深深铭记,并认真落实到办博具体实践中。下面,笔者不妨试举几例以佐证:

    一,规划200万平方米建筑的上海世博园区,被视作一个充满了未来创新色彩的“大观园”。可当你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的世博园区工地,却发现不少动迁企业的“旧建筑”,已被赋予了“世博新角色”。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丁浩介绍,在世博园区建设中,本着勤俭办博的原则,在世博园区内保留原有的建筑多达38万平方米。38万平方米,意味着上海世博园区近五分之一的建筑是“旧建筑”。如此大规模地保护和利用老建筑,将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次。用旧建筑表现新事物,演绎未来畅想,也将成为上海世博会一大特色。

    当然,旧物利用并不是省事偷懒,相反,重新包装设计工作非常费力、麻烦,让很多专家学者殚精竭虑。据说,为这38万平方米保留建筑度身定制的方案设计图纸,足足可以装满一个房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城市历史文脉被保留下来了,通过它演绎未来畅想,同时又为城市发展增添了勤俭、实用、可持续的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俭”字当头,用旧建筑表现新事物勤俭办博的做法,值得国内许多城市借鉴。

    二,在毗邻世博会园区的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记者也看到一排曾是纺织印染厂车间的“N”字形建筑,已被改造成世博会的行政管理和餐饮中心。走进同样由厂房改建而成的世博局大厦,几乎在每一层的电梯间、会议室门口以及漂亮的园区模型展示厅中,都可看到一件件用废旧工业设备和零件打造的艺术品,无处不在充分体现着“勤俭办博”的理念。

    三,除了尽可能多地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上海“勤俭办博”的另一大表现是不再追求建设“标志性建筑”。前几年申博时,曾计划在黄浦江上建设“花桥”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但由于“花桥”建设费用昂贵,实用性难以保证,这一方案被否定。世博会组织者进而提出,不以建造任何一个“标志性建筑”为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园区建筑的整体空间效果和高效利用,并希望把人类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作为上海世博会最宝贵的遗产长久流传下去。与一些城市热衷于搞标志性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勤俭办博的理念显而易见。

    四,不仅体现在世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充满神秘感的世博会开幕式方案也以节约为本,进行了理性“瘦身”。据报道,始初,相关部门曾经酝酿的“豪华”方案包括以宽阔的黄浦江为表演舞台,在两岸搭建巨型看台,营造壮观场景等。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研究后认为,世博会的开幕式不必搞得过于铺张、过分渲染,开幕式方案最终被定位为简朴、热烈。

    总之,在笔者看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大规模保留历史遗产、勤俭办博正是这一主题的具体实践。办博7年多来,中国尤其是主办城市上海,始终追求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但同样在遵循勤俭办博的原则,即在保证“成功、精彩、难忘”的前提下厉行勤俭,不必要的项目坚决不搞,能省即省。大而不奢、亮而不豪,正是上海世博会的真实写照。

    从“勤俭办博”的理念和“俭”字当的办博风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市委、市政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精神,这同北京奥运会筹办中改变“鸟巢”设计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不管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国家如何富强,勤俭办事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在笔者看来,“节俭办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唤起全社会的节俭意识,事事处处想到资源和钱财来之不易,杜绝用钱大手大脚的错误做法,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谋更大的利益。上海始终倡导的节俭办博理念,与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贪大求洋、喜新厌旧、奢华浪费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其不仅为世博会历史增光添彩,这种尊重历史、节俭办博的原则,更有望为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探索出一条城市和谐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