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香烛,没有焚纸……20日,中国首个为百姓而设的“百姓公祭日”纪念活动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举行。 记者看到在活动现场,1000余市民共同来此追忆先人、寄托清明情怀。“公祭日”主会场通过击鼓、祭旗入场式、诵读祭文等祭祀礼仪,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赋予了现代清明文化。分会场则分别以临港先人纪念广场、南汇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和南汇革命纪念园为主题进行群体祭扫活动。(中新网上海3月20日)
祭祀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传统的祭祀却因为种种原因,祭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变质”。
上海为百姓设立“百姓公祭日”,倡导的是低碳环保的落葬、祭扫方式,文明祭扫、节俭祭祀。如今要强调“低碳社会”,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环保、文明。笔者姑且叫这种祭扫的方式为“低碳祭扫”,文明祭扫、环保祭扫新风尚无疑是低碳社会的新追求。
经过这些年的宣传教育,“错时祭扫”、“文化祭扫”、“多样化祭扫”在我国一些地区已渐渐深入人心。因为当人们有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文明成为一种趋势,以往那些陋习也会慢慢剥离。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思想观念难以转换,依旧墨守成规,采用落后铺张的方式来进行丧葬和祭扫。
事实上,倡导通过鲜花、诗赋、信函、音像等文明环保的祭扫形式,同样是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同样达到思念和不忘祖先的意图。
“祭而丰,不如养之孝。”意思是劝告后人,有钱、有孝心还是花在亲人在世的时候。欧美一些国家居民每年也要扫墓,但多是在墓前放一束花或植一株树,,然后默哀三分钟,这种节俭而高雅的做法值得学习。
其实祭扫的真正目的在意义而不再形式,祭扫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必然重要,但是形式方法上必须要改进,这样才不失为社会文明进步。
虽然,集体祭扫、海滩祭扫等新潮的方式可能在短时间会比较难以接受,有人甚至称其为“一种行为艺术”,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却是无可厚非的,即使它在某一些人眼中确有“行为艺术”之说,可其根本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