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名举报某博导造假,曾遭校方数次劝阻的事情。2007年年底,该校博士生导师李连生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该报奖专业的研究,让该校退休老教授杨绍侃等六位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专家心生疑惑。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于是义愤填膺,向学校举报。没想到校领导约见他们谈话,一见面就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劝他们顾及学校的“脸面”不要再纠缠。后来老教授在网上发出了公开举报信,学校领导又出面劝他们停止网上的检举揭发。
照常理来说,一个一流大学的校长,一旦获悉自己学校的某博导涉嫌学术造假,应该跟六位老教授一样义愤填膺才是,怎么可能以学校的名义出面阻止举报者,甚至以一旦该造假“成果”获奖就分一部分金钱给六位教授加以“利诱”呢?这校长还是校长吗?简直是让学术造假潜规则得以通行的学术黑社会的一位“老大”了。
可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校领导也是“情有可原”的了。要知道,大学要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上位”,科研成果是条硬杠杠,要没有李连生这样的教授勇于造假,敢于虚报,为学校“挣面子”,学校的“面子”何存?国家的科研经费又怎么抢得过别的学校?
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很熟悉,只是本不在学术领域,而在行政领域。也就是说,现在有些高校的领导层,奉行的不是学术原则,而是官场游戏规则。“政绩”是第一位的,至于是真是假,只要没人举报,或是举报了能及时“安抚”处理好,那是无关紧要的。为争“第一流”,不惜“最下流”,何况“下流”的也不是我们一个,早已“成风”,何必“大惊小怪”呢?所以在这样的领导眼里,肯定视这六位老教授如同“茅厕里的石头”,怪他们太不懂事了。
有这样的“混混”学官存在,自然会有无数的“混混”学生批量生产出来。这也就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反而远远比不上袁隆平这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了。因为一旦学官熟稔了学术潜规则,成了学术界“官油子”,就足以颠覆学术的真假价值标准,就足以让种种“科技泡沫”以假乱真,空耗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