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等相关草案。会后,温家宝总理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新华网3月14日)
又一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聚一堂,就国是和民生等问题进行“激辩”的“两会”结束了,从农民工代表到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士,在10多天的“两会”上发出了各自自由而又独特的声音;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媒体,为了能够采访到更符合民意、更有特色的代表委员的声音,纷纷派出精兵强将,一次次把聚光灯聚集在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们中间,在第一时间与网友们进行热烈互动;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的无数公众,也借助于网络等媒体,纷纷提出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困惑、忧虑、思索及积极的意见建议,不同利益团体的人们,就同样一个问题发出了尖锐而理性的对立意见......看似“杂乱”的“两会”场景,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越来越理性、成熟的中国公众的参与意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提升,充分看到了改革开放时代下中国的民主政治进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正得得到生动体现。
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既与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密切相关,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各方面改革进入深层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多种矛盾日益显现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这都成为“两会”上议论最多的几大焦点问题。拿教育改革发展来说,教育资源投入不公、素质教育推行不力、大学的行政化、自主招生、职业教育发展及大学生就业等问题都成为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激烈发言”的主题,这不仅是因为教育与每个家庭密切相关,更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与“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等息息相关,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论辩,甚至提出对当前教育问题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充分彰显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于人的发展、对于国家兴盛发达的深重责任感和殷切期待。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其他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问题的“批评、建设与意见”,同样表达了对于社会发展、对于民生改善的热切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会议上,“敢言”现象越来越多。面对房地产市场久抹不去的“泡沫”,全国政协委员梁季阳一针见血地指出,“房地产市场的病根在于土地垄断,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全国政协常委张维庆则直陈一些地方存在用人不正之风、接待奢靡之风、不良潜规则、八股文风、不讲真话、难听到真话的会风问题的危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牟新生也表示了对“官员说真话越来越难”的深切担忧;全国人大代表苗圩则对国内纷纷上马的风力发电厂直言称“大多是形象工程”;全国人大代表范谊对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在报告中有些代表、委员离场喝茶的情况时直言称,“这说明了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对依法治国的信仰,没有形成对法律的敬畏,没有形成对法制建设的紧迫感。”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全国政协委员黄文仔甚至当场对用数十分钟讲形势大好等情况“忍无可忍,激愤制止”......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务实求真,到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议上的“敢言”,反映出政府工作日益务实的会风和政风,这既是对“实事求是”宗旨的真实践行,更彰显了政府的开放和勇于面对批评的自励、自警和自信,这是非常难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两会”是“民生”的盛会,是“国是”的盛会,因此,才有了诸多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难题、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诸多“课题”有待继续研究与破解。
不回避问题、敢于接受批评的政府才是务实的政府,才是有希望的政府,在已经闭幕的“两会”上,我们看到政府越来越开放、务实和自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才对此有以上方面的敢言和勇于批评。任何一个处在发展中的政府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更是如此,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中国已经认识到并且有信心、有能力、有决心一定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正如温总理在问题中外记者问题时提到的,“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两会”闭幕,充分吸纳了“两会”上的广泛民主与意见精髓的中国必将大步奋然前行,前进的“中国步伐”必将更稳健、更有力地上路,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