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信的政府,只有肯定批评监督的正面效应,才能保证自己少走弯路、少付出代价。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更要细化这些制度以实现监督的常态与简便。否则,民众或噤若寒蝉,或需要以荆轲式的大无畏精神才能成全“监督”,也就无法凸显横向监督对于政府而言绝对重要的地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他的一番表态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几乎不约而同,围绕“批评、监督政府”的话题,地方官员在接受采访时纷纷做出积极回应。比如,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表示,对于该省去年发生的邓玉娇案、石首事件等负面事件,不怕媒体报道,只要报道客观、公正就好,湖北省欢迎媒体监督;而上海市市长韩正则表示,对于监督的态度是闻过则喜,欢迎尖锐的批评意见,这对政府工作是一种监督。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对我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在稳步推进,民主必然蕴含着各种观点的交锋与争论,而争论中就会有批评。从这个角度上说,批评与监督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机制。一个自信的政府,只有肯定批评监督的正面效应,才能保证自己少走弯路、少付出代价。温家宝总理“创造条件”的强硬表态,地方高官“欢迎监督”的明确回应,让我们看到了批评监督走向常态、走向简便的曙光。
但与此同时,一些官员对民众和媒体的批评监督却是毫无心理和现实准备,个别官员甚至是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模样。在被记者问到“您怎么看‘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出现”时,人大代表、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似乎恼了:“你在两会上问这个干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哈尔滨一幢老楼起火,一名自称是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的男子上前用力将正要采访的记者向外推,并称“最讨厌的就是你们记者”。这不,监督还没正式开始,不过正要开始,“老虎屁股”就已经高高地撅起来了。
随着“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的深入,这些个“老虎屁股”无疑是要乖乖低下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创设这些条件。行政权力无边界的主要原因是监督的弱效,强调外在横向监督(人民监督)的重要地位,就是要让人民能持续地、简便地实现监督目的。但就整体环境而言,目前所创造的条件缺乏稳定性,它取决于创造条件的地方与人的意识与主观态度,依旧未能摆脱行政行为中的人治色彩,想创造就创造,不想创造也可以不创造,而不创造也不会在政治上有什么后果,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方官员气焰张狂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现在人民批评监督政府的门槛依然较高,并始终带有一定风险,除了有可能在监督举报环节个人资料被外泄引火上身之外,还常有民众、新闻从业人员顶着“涉嫌诽谤政府”的“罪名”被公然追捕或抓人,一些政府部门陷在监督与“诽谤”的纠葛中纠缠不清,动辄使用强权试图掩盖声音与不满。如此的监督环境如何能实现人民监督的强大力量、一改行政权力对监督的傲慢?
用制度管权,就是要解决权大于法、以人治取代法治的问题。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更要细化这些制度以实现监督的常态与简便。否则,民众或噤若寒蝉,或需要以荆轲式的大无畏精神才能成全“监督”,也就无法凸显横向监督对于政府而言绝对重要的地位。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主席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著名的“窑洞对”。毛主席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不同的情景,别样的情怀,却道出了一样的衷肠。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