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最缺的并非理念问题(图)

2010年03月10日 08:13   来源:大众日报   蔡 毅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减负、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等,我们的中小学校长都可以到发达国家好好去学学经验。这三年我们预计会让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去美国、日本、欧盟做短期学习。(3月7日《京华时报》)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提高校长队伍管理水平,对于推广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极为重要。但“派上万中小学校长出国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可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在我的身边,不乏出国学习考察的校长,他们学成之后带来的是什么?有的学成归来后,谈起国外的素质教育眉飞色舞,可是说起自己学校却随即黯然。可以说,大多数校长“在培训时激动、回家路上晃动、回到学校不动”。校长出国学习培训后理论素质确有提高,可为何说的多、行动的少?这起码说明,当下的教育改革最缺乏的并非教育理念问题。

    就拿义务教育来说,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得把中小学分成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能在学校里面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可是现在没有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称谓,但有了示范学校与非示范学校,其实示范学校就是重点学校,一些学校的重点班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不管不问。近年来,教育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例如对学生减负等制度的出台都会引起广泛关注,但大多不可能得到实施,事实上就是如此,教育改革打雷多、雨点少,说明教育改革最缺的是落实。

    不乏有魄力、有远见的校长,但他们的改革往往会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反对,例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常采用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时间等措施,可是这样会招来家长的诘问:学生学习负担减轻了,学生能否考上大学?更会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反对,升学率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学校升学率的降低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帽有可能不保。所以校长的教育改革大多有开始无结尾,大多数有改革意识的校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的是会迎合上级要求,按步就班的校长。

    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柏林大学的筹建者、时任德国教育主管的洪堡曾明确指出:国家必须对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教育需要改革,在认真调研、制定规划、达成共识后就要大张旗鼓地改革,重要的是让各项教育改革措施做到能够落实,见到实效,这就需要有教育改革的土壤,即改变当前教育行政化状况,否则任何好的教育改革都可能胎死腹中或中途夭折,出国学习回来的校长们也怕难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