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叫春”难解宜春“寂寞”

2010年03月06日 09:56   来源:千龙网   夏慧萍

    近日,宜春旅游政务网特“火”,这把火源自一条雷人的广告语:“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网友纷纷在互联网上转载,并贴予标签——虎年最“唬”广告语。宜春旅游局回应称,广告语创意源于“宜春太‘寂寞’”。(3月5日潇湘晨报)

    打响广告用语,发展城市旅游,是件好事。“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条广告用语的确打的很响,但不是一鸣惊人,而是一鸣吓人、一鸣雷人,让宜春城市形象在公众中一落千丈。

    宜春,多么美丽的名字,却突然变成了“一座叫春的城市”。尽管其初衷是娱乐,不能不说这种娱乐太离谱了,实为低俗的娱乐。叫春,发情也。说到叫春,人们立即会想到猫儿叫春。宜春成了一座“发情”的城市,分明是在扯淡!宜春“叫春”,是自取其辱,更有污辱宜春人之嫌。“叫春”难解宜春“寂寞”,“叫春”弄巧成拙地让宜春形象大打折扣!

    公众不识宜春,宜春被人遗忘,宜春旅游很寂寞,当然需要哟喝,需要广而告之。好酒也怕巷子深,说明了形象宣传的重要性。但旅游的广告用语,只有准确、生动地反映地方旅游特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不乏既吸人眼球,又给人留下美好记忆的旅游广告。如,桂林市: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市:人间天堂,苏州之旅,无锡市:太湖美景,无锡旅情,义乌市: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江门市:侨乡山水风情画。相比之下,宜春广告用语,相形见绌,品味太低。

    宜春欲要摆脱旅游的寂寞,关键是要针对自身特色,脚踏实地做好旅游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针对自身旅游特色,精心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哗众取宠的“叫春”,除了叫来网上匆匆而过的“眼球”,“叫”不来宜春旅游的春天。宜春莫叫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宜春“叫春”俗不可奈    2010年03月05日
  • ·幻想诗 绝对震撼你的眼球(组图)    2008年06月07日
  • ·"悍马"难驯    2010年03月0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