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考据派

2010年03月03日 08:53   来源:长江日报   夏昌奇

  “韩局长”、“日记”,在搜索网站(不是春晚植入广告的那个)键入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得到数以百万条计的相关网页信息。而这,仅仅距离其日记在网上曝光短短3天的时间。

  现在,“韩局长日记”已经为多方所证实。官方媒体报道了那位“韩局长”已被停职的消息。网络方面则走得更远。韩局长日记中记录的公务活动部分,经与官方记载一一比对,已被坐实。日记中的私人生活部分,6名“涉案”女性被一一人肉搜索了出来,“有图有真相”。最夸张的,有人根据日记推算出其中一位女性的生理周期极为规律,在日记记载的那两年内前后误差不到2天。有著名网友惊呼其为“考据派”,戏称“韩学”由此诞生。

  虽然目前还没有官方处理的最后结论,但就阶段性的成果而言,这无疑是网络反腐的又一件成功案例。自周久耕之后,公仆们学会了在会议桌上摆放散装香烟。韩局长之后呢?戒掉日记可能比戒烟要容易些吧。

  日记,是定时炸弹。网络,是极其危险的。也许有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本末倒置的问题:自己品行不端被抓住了,却要怪罪于旁人和运气。从人性的弱点来说,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寻找心理慰藉的通道。但日记有何问题,网络又何罪之有?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打小就被教育要养成记笔记写日记的好习惯。韩局长当年应该是个好学生。我不知道网络考据派是否考证出来了这一结论。写日记不是问题,记什么也不是问题。蒋介石记了50多年的日记。早年嫖娼狎妓之事也并未讳言,可谓坦诚。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日记现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雷锋也喜欢写日记。在他逝后其日记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观的标准文本,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价值。本质上,日记是私人的话语。只有当日记成为公共文本时,才会成为一个问题。

  网络是话语传播的载体。有人在网络反腐中看到公民社会的建设性力量,有人看到的是网络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力。其实网络本身只是一个技术工具。高等教育在使用网络,恐怖分子也在使用网络。网络技术强化了信息传播的多向和多元,但决定网络力量的是人的网络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对韩局长日记的围观,是一次集体运动,由匿名者在网络上完成。所谓“集体行动”, 我这里借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的定义,其特点是许多人参与、自发性和非制度化。与更为理性和制度化的社会运动相比,集体行动具有更多的盲目性和暴力倾向。在“日记门”中,对于韩局长,即便其十恶不赦,也不应该据此剥夺他的隐私权。对6位女性涉及者,网络考据派的人肉搜索更是越过了私人的界限,可以说是一种话语暴力,是与正义的初衷相悖的。没有私人领域的独立,真正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