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裸官”猜疑症是一种对监管不力的扭曲投射

2010年02月24日 07:51   来源:红网   青铜
    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日前联合印发《国家预防腐败局2010年工作要点》,指出要“研究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相关规定的具体落实办法”。这就意味着纪检监察部门有望在今年出台全国性管理办法监管“裸官”。

    目前看来,“裸官”情绪稳定,并未因为可能面临的严格监察、监管以及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形势引发大规模外逃。当然,也许是泥足深陷,死猪不怕开水烫,就等时机成熟狠捞一票走人;也可能是对政策、办法的流于形式心存幻想,防“裸官”外逃防了这么些年,连基本的官员财产都搞不清楚,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裸”,什么是“不裸”?岂不是有制度没有警惕,有办法没有落实,等人逃出去以后恍然大悟,原来他在眼皮子底下“裸”了很久,蓄谋已久,早已犯下一堆错误。

    贪官外逃以后,作为追捕的主要途径之一引渡,常常因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很难奏效。这就倒逼着预防机制升级,“裸官”监管第一次作为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工作重点被提出,说明治水当在源头,不能等到泛滥之时,指望国际合作解决问题。“裸官”到底如何监管呢?从提法到具体落实办法,还有一段路要走,究竟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孰难预料,毕竟“裸官”现象并非仅限于反腐领域,不是所有的“裸官”都时刻准备着外逃。

    提到4000贪官卷走诸多纳税人的血汗钱,闻者无不愤慨,以至于祸延所有的“裸官”,仿佛他们都是潜在的下一个。但“裸官”不是犯罪,“裸官”只是便于犯罪的贪官转移财产,只身外逃。一刀切下去,比如妻儿不在身边的不准当官,那么妻儿是什么,是人质吗?从海外学成归国的志士难道要举家搬回国来,才能为国效力?这不符合大环境,也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深圳规定“裸官”不得担任党政正职,但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副职腐败,其贪腐机会、贪腐能量不亚于正职,隐蔽性还更强,我们能说深圳的办法是监管“裸官”的好办法、有效办法吗?

    监管“裸官”的本质其实还是监管官员腐败,一个官员如果不是贪官,不因贪腐而财源滚滚,“裸”还是“不裸”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的“裸官”猜疑症其实是一种对监管不力的扭曲投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很多类似的提法既让我们充满希望,又心怀挫折,不断因为“工作需要”、“条件成熟”、“符合国情和现实”而忧愁,对轻易跳出监管体系的“大鱼”也就格外愤怒。但是,亡羊补牢,到底是修好羊圈,还是盯紧下一头不管是被叼走?只要有缺口存在,羊“裸”还是不“裸”,是不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重点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