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频频接到泰州市海陵区教师的投诉,反映在前不久补发增补工资的过程中,他们每人被强行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计4000元左右。当地教育局有关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则称,“捐”两个月增补工资给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只是教育部门的建议,并没有强迫教师,2000多名教师自愿认捐率达98%,有四五十名教师没有捐。(2月9日《扬子晚报》)
有关领导表示,没有“强迫捐款”,我们姑且当真。可我还是纳闷,“自愿”包含了心甘情愿“成分”,多半不可能“反悔”,况且,都是为人师表的老师,更不太可能表里不一。退一步说,就算有“反悔”的,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走到“频频”投诉于媒体地步。“反悔”规模如此之大,简直堪称“蔚然成风”,凭师德师风,我敢打赌说,“这不可能”,其实,仅从尝试判断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缺乏善心,也不鼓励勒紧裤腰带“裸捐”,况且教师不是大老板,不可能这样慷慨。而2%的人没捐不等于就没有强迫。实质上,惟有不是“自愿”的,才可能引发疯狂“井喷投诉”,说白了,“被捐款”基本上是铁定之事。
强制捐款是不允许的,“被捐款”明显涉嫌违法。这就很有意思了。老师们不会不懂法,理应坚决说“不”,并依法“维权”。遗憾的是,为何还有高达98%的教师“被捐款”?是他们不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或许不是,这在有2%的教师敢于说“不”中可见一斑。再从经济理性上考虑,教师的生活也不太富裕,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说不定正身处困难境地的也不在少数,一下子“被捐款”4000多元,不是个小数目,不讨个说法不划算,也实在不符合经济理性。
这年头,类似事件比比皆是,但每每发生“被捐款”事件,总能看到“沉默的大多数”,甚至是“一个也不敢说不”的身影。因而,“被捐款”可怕,比这更可怕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令人庆幸的是,这个2%的出现,尤其难能可贵,应该为其击掌欢呼。而在欢呼之余,我还担心这些敢于说“不”教师,是不是有权力可傍,抑或属于“吊儿郎当”之流硬得过去。
之所以“沉默的大多数”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还在于揭露了“被捐款”背后令人堪忧的教育生态环境。实质上,教育管理者统统都是行政官员,想当然与复杂的行政生态环境如出一辙:“大人打小孩有理”,“鼻子大了压着嘴巴”,一旦老师们唱反调就意味着可能要“穿小鞋”,也就有意味着往后的日子不会好过,重要的是,一旦不先捐出2个月的增补工资,8个月的都可能“泡汤”,而“被捐款”了就可以领取余额部分,与12000元相比4000元显然逊色得多,退而求取次自然不在话下。只不过,教师们比较聪明,也深知舆论监督功能的强大,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一来可以明哲保身,二来还可以弥补“损失”而已,才先“捐”后维权。
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被捐款”事件频繁上演,说明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正确运用和行使权力仍然任重道远,而根子仍然在于“权力通吃”。显然,要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规范和限制权力,严惩“被捐款”行为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但关键恐怕还在于打造阳光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淡化官本位,营造“官民”平等良好风气,从根本上彻底铲除滋生“沉默的大多数”的土壤,才是良策。否则,如果仅仅只是隔靴搔痒的查处,更多的“被捐款”会卷土重来。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