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归族”的出现传达是的一份社会宽容

2010年02月05日 10:05   来源:荆楚网   蒋光祥
    



    年关将近,很多人归心似箭令国人最重要的这一节日气氛骤然升温,然而“恐归”一词悄然流行,煽情的标题渐多:“月入两千,没脸过年”、“兜里缺钱,有苦难言”等都是我们不会陌生的感觉。那些身处外地(多为一些大城市)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回家团圆的人们也被归为“恐归族”,需要指出的是,“恐归族”的恐惧,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一种本能的反应。有媒体调查,“恐归族”烦心事主要是交通受罪、“回家过年开支太大,承受不起”、其他如怕被逼婚或者事业难有起色,无颜江东父老等杂项。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若无富贵成功相伴,岂不正衣衫褴褛?大城市陌生人群中褴褛也就罢了,现身乡里,情何以堪?于是异乡闯荡时的“衣锦还乡”情结在成为奋斗的动力的同时,也成为还乡途上的一种心累。羞愧而恐归乃人之常情,施以道德拷问不足取。

    “父母在,不远游”、切勿“子欲养而亲不待”强调团聚重要性的古训也有不少,然而知易行难,加上往往虽是说回家陪父母,推杯换盏,餐桌轮转中却跟爸妈的话也说不上几句等实情,变通一下也未尝不可。如可以给父母寄些钱、物后,自己出去走走,既节约又心情舒畅,心态和精神恢复好,来年再战;再如日常能狠下心少几个PARTY,少几场电影,多空出些闲暇时常回家看看。

    “恐归族”实在的表现,更是胜于一些尤其在内地农村常见的过年场景,龟裂的粗手指中夹着的名牌烟,过年就是一顿年夜饭,外加聚在一起恶赌,拼酒。在外面的辛苦,血汗钱的不易虽不足为外人道,但回来这么糟蹋,这就是人人都清楚然而摆脱不了的乡土人生?想想那些公路上千里奔袭、风餐露宿,只为回家过年的长途摩托车车队,如果年是这样过法,起码在我一个外人看来觉得不值。

    过年回家自然开心,只是“恐归”也是对自身一种内心反应的直面回应。相信“恐归族”以往也肯定存在,只是其迫于社会压力不敢直言,没有表达空间,所以现在的浮现,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民俗多元化、人性化起来的表现,传达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一份社会的宽容。所以对这一新生事物不宜以孝与不孝或更严肃的话题来作为批判标准,就如同我在被春晚忽悠了若干年之后,现在吃完年夜饭选择去上网或看部电影一样,照样也算过年,并且我将之视为我个人觉醒和成熟的一个表现。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