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8时40分,距人代会开幕还有20分钟,34位旁听市民乘坐各路专线巴士,悉数到场。上海市民熟悉的奥运冠军陶璐娜作为旁听市民已经“备战”多日。连日来接到的百姓来电、短信不少,今天临到会场,她又在手机里仔细核对一遍,“功课做足,把老百姓的声音都带过来。”(1月26日《新闻晚报》)
作为一年一度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两会”总是吸引着市民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现场,来自全市各区县、各系统的34名普通的旁听市民给本届人大会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当然,这股清新之风,指的不仅仅是这34名旁听市民,他们大多来自基层,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军人、街道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学生和离退休老同志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2岁,都是由各区县、各系统推荐产生。
在笔者看来,这股清新之风,更在于,与往年不同,今年参加本次人代会的34位旁听市民信息全部透明公开。他们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真实身份都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而在这其中,公布所有旁听市民的手机号码尤为引人注目。此次市人大常委会给每位旁听市民提供了专门接听百姓来电的电话卡,作为“公务机”使用。老百姓可以随时向这些旁听市民拨打手机或发送短信反映情况,反映社情民意,再由旁听市民转达给人大机构。
笔者不禁为此举叫声好。旁听市民信息“全公开”,为反映社情民意提供了一个更为贴近、直接的渠道,提高了人大接受社会监督的透明度,也让老百姓更加走近人大,提高公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既有利于提高旁听市民的责任感,有利于旁听市民了解和反映群众需求,做到下情上传、上情下达,也有利于人大工作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一次史无前例地公开人大旁听市民的相关信息,实属上海人大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一种新尝试。
事实上,自从22日媒体发布34位旁听市民公开联系方式的消息后,短短几天,市民反响强烈。他们的手机就进入了繁忙状态,市民信息纷纷通过短信或电话涌入“新渠道”。其中大量信息并非“个人问题投诉”,而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建议和意见,见仁见智。
依照监督法,人大常委会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上海的可贵之处在于,人大接受社会监督的方式在不断创新。人大旁听市民信息全部透明公开,无疑是今年上海市人大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人代会市民旁听制度”透明度的继续升级,是建设透明政府、实行民主之治的又一新举措。公开透明背后体现着人大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主动征询民意的态度与决心。其对于进一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代表同群众的关系,增加人大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增强公民参政议政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笔者衷心祝愿上海人大这一项“制度创新”一路走好,并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