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到了为“印象中国”踩刹车的时候

2010年01月26日 10:17   来源:千龙网   张天蔚
    一篇题为《张艺谋不是救世主,不要盲目造“印象”》的网帖,在湖南“红网”论坛上引得众人瞩目,继而多家网络转载,一时形成热点。该文署名为“临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姜宗福”,该副市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肯定了此文确实为自己所发。

    姜宗福在文中透露,为了寻求做大做强临湘旅游的“秘籍”,他特意到全国几个知名景点跑了一圈,实地观看了若干“印象”,得出的“印象”却是:“印象”搞乱中国,张艺谋“功”不可没!

    此文引发热议,绝对在意料之中。首先,对张艺谋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导演指名道姓地批评,在当下的中国舆论界属绝对稀缺的文风。转弯抹角、含沙射影、隔山打牛、借古讽今,才是当今最成熟的文风。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对张艺谋直呼其名、直指其谬,自然不同凡响。其次,发帖者站不更名、坐不改姓,不仅具署真名,而且完完整整地披露其职务,在官场也是颇具个性和风险的做法。就算如网友质疑的那样有炒作之嫌,也是颇具创意和冒险的炒作。一些官员热衷于这样的炒作,既有利于激活官场风气,也有利于政府决策过程的公开,都不是什么坏事。

    对程序的鉴定完毕之后,则是对文章内容的检视。文中涉及的事实,其实早已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但由于作者有条件在很短的时间里,对张艺谋团队制作的“印象”系列进行集中观看,故而可以形成比一般公众的“印象”更具充分依据的分析和结论。

    作者的文章中为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归纳出“投资越来越大,以致入不敷出”;“印象”全国跟风,张艺谋推波助澜”;“演出从形式到内容大同小异,表现手法老一套”及“演出阵容庞大,运营成本巨高,只考虑演出效果,不考虑投资利益”等四大“罪状”。

    客观而言,各地争上“印象”系列,其决策失误在于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受邀参与创作的团队,张艺谋和他的搭档们,没有义务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如文中所言的“推波助澜”,确实是张艺谋团队应该检讨的地方。一味在庞大、华丽、奇幻的方向上走向极端,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观众的审美疲劳、景点与“印象”之间的轻重失衡和文不对题。对于类似的隐患,艺术家具有最为敏锐的感知,理当本着对当地百姓和地方政府负责的态度,给出恰当的提示和预警。对此佯作不知,拿钱走人,固然不会被追究任何责任,但看着遍地在自己的手下“被印象”了的景点,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确实应该有深刻的反思。

    不知道发帖的副市长指名“讨伐”张艺谋,是否有策略性的考虑,但客观上确实达到了引发舆论关注的目的。而真正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地方,在明知已经“印象”遍地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地求助于张艺谋团队,在自己的地面上制造又一个并无新意的“印象”。答案或许只有一个,即如果说张艺谋团队急功近利,则地方政府更加急功近利;如果说张艺谋团队技穷,则地方政府更加技穷。急切地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钱景”,又苦于找不到更奇更好的办法,张艺谋的名头和有基本保障的视觉奇观,使其反而成了最“保险”的选择。这既是各地政府决策之“可恶”,又是中国旅游发展思路贫乏之“可怜”。

    实际上,不仅“印象”系列,各地官方或指定企业大力操办的各种大型演出,鲜有真正表现出本地文化特色的精品,也很少真正吸引外来游客的兴趣,却往往成了旅行社和游客都不知拿它如何是好的“鸡肋”。

    副市长的“英雄帖”,揭破了“印象”背后的虚幻和沉重,有助于临湘市和更多地方走出“印象”的窠臼,寻求旅游发展的新突破点。从更深层面而言,则是应该走出立竿见影的功利心态,和狭窄贫乏的旅游发展思路,努力发展具有真正活力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旅游文化资源,才是旅游发展的长久之道。趁着“印象”之风还没有蔓延成“印象中国”,还值得踩一脚刹车。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