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面前再谈忧患意识(思想纵横)

2009年12月01日 07:48   来源:人民日报   方 拯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和我国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面对严峻形势,中央及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向好,实现全年目标大局已定。国际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给人们带来哪些思考?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实践又提供了什么启示?从总结经验的角度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忧患意识什么时候都不可或缺;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这些耳熟能详又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存发展中的智慧结晶。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观点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向前的轨迹,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顺与逆、安与危、乐与忧、福与祸等诸多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必然的、正常的。所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才能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和转化;反之,缺乏忧患意识,在形势好的时候盲目乐观,看不到背后的风险和问题,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势必手忙脚乱、茫然无措,付出巨大代价甚至酿成悲剧。古今中外,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正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经验的认识,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始终保持和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更是把这个问题摆在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位置上。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大好形势,我们党谆谆告诫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成就而有所懈怠,没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面对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前进道路上还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挑战、新考验,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事实也充分证明,我们党对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对忧患意识的强调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我们遇到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可谓接连不断:非典,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以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等等。这些困难、风险和挑战,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际的。正是因为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正是因为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奋力应对,我们才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既要看到经济企稳向好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信心,也不能忽视诸多不确定因素,必须做好应对复杂形势和困难局面的准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迈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决不会只有鲜花、没有荆棘。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更深邃的眼光、更缜密的思考、更有效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应对和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