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商价格三国杀,难说“这是一种爱”

2012年08月17日 07:25   来源:荆楚网   汶金让

  14日上午,京东商城CEO刘强东的一条微博把电商行业的价格战推向新高潮。他高调宣布,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所有大家电保证比苏宁、国美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苏宁易购、当当、国美等当即宣布应战,整个电商行业掀起一场混战。(8月15日新浪网)

  面对此轮价格战,苏宁很快回击:苏宁易购包括家电在内的所有产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任何网友发现苏宁易购价格高于京东,他们将会即时调价,并给予已经购买反馈者两倍差价赔付。国美则宣布,从15日9点开始,国美电器网上商城全线商品价格将比京东商城低5%。而淘宝天猫则表示,拟整体让利10亿元,并将分时段开展一系列大型促销活动。

  一场价格商战拉开序幕,非常热闹。这究竟是一场“真让利”,还是“假欢喜”?抑或是迷惑消费者的烟雾弹?市场众说纷纭。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用一部流行的电视连续剧的片名来形容,这恐怕是“像雨像雾又像风”!

  应当说,这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降给普通消费者的一场“甘霖”。谁能说各家家电企业争相降价不是一件好事?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质量的商品绝对是一种实惠。毕竟,在房价等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我们兜里有限的钱入不敷出,人民群众最需要像政治局抑制房价反弹这样的稳增长、惠民生之策。而市场经济如果各行业正当竞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人民群众能以最小的支出购得最好的产品,从而享受到真正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可有人觉得,这样的口头上的大家电降价大战就是一个市场“迷雾”,让人能看见但“摸不着”,甚至“找不着北”。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买上一件大家电之后,总要用上一段时间,除非电视、冰箱等坏了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去换新产品的,如今使用8年以上大家电的人比比皆是。这几家企业选择大家电作为“忽悠”的范围,似乎别有一番用意。开展大家电价格战,各商家消耗的“子弹”就少,它们受到的商业损失自然会降低。一位电商业内人士针对京东掀起这次价格战分析说,大家电单品价格高,选择大家电打价格战将会有力的推动京东客单价、销售额大幅攀升。一场商战通过媒体宣传以后,许多不了解详情的消费者一听家电业降价会误以为所有的家电都让利销售了,这部分不明真相头脑发热的人就成了潜在的赢利参与者。一场“你好我好”的市场大戏,台上台下线上线下大家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对于明智的消费者来说,所有的价格战都是一种“风”。这场商场之风跟自然风一样,只是让人在炎炎夏日里感到一丝凉爽,但它还是没有春风那样温暖惬意。理性的消费者认为,商人唯利是图,绝不会无缘无故给消费者“施爱”,各种让利、微利、返利促销,无不是一种经济营销手段,真正与实质性的惠民无关。譬如,迈哲华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郭凯分析说,京东商城在网上市场占有率已接近饱和,要继续高速增长必须把仍在国美苏宁买电器的人拉到网上来。“京东只要比国美苏宁店面价低,并且让所以人都明白这一点,就达到目的了。”明眼人可以看出,与其说这场价格战是“让利于民”,还不如说是一次众多媒体参与的广告式事件营销。商家不是政府,凭什么给民众免费“大餐”呢。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一元钱也是利,我们只是希望这些商家不要走上不正当竞争的“价格战”歪道,采取有违市场法规和商业道德底线的不法手段恶意打压对方,“恶性循环”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受害的最终是商家自己和消费者,“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干!期待我们的有关监管部门能切实负起市场监督责任,确保人民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生活实惠,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