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重遭汴京,真相不应屡遭“误读”

2012年08月16日 13:21   来源:广州日报   燕 农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通报了天定高速公路质量问题调查处理结果,17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开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应“举债千亿造新城”事件,称是对开封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等工程的误读。(8月15日《新京报》)

  在此之前,甘肃省交通厅工程处有关负责人曾为天定高速辩护,称“并非缘于工程质量问题,而是因为受强降雨的影响”。而在千里之外的开封,主政领导提出一要建设开封工业化新城,二要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再现大宋王朝风光。开封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这项工作非常难,我们也都有心理准备,不过做好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两起事件虽然性质不同,两地虽然相距千里,但是却如同沟通商定过一般,让各自属地的事件都来了一个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先前要么是铁嘴钢牙,一口咬定工程质量没问题,要么是雄心勃勃,志在千秋;而今同一个部门,甚至同一位地方官员,言辞说法却或转向或掉头。

  事实上,类似现象远不止天定高速公路事件和开封造新城事件,在既往诸多事件中,都能看到一波三折的延展脉络,甚至如电视连续剧般花开一季又一季。但是,在这种报道、质疑与澄清的轮回中,一番热闹之后却是社会公信在无形中消弭。

  一些事件之所以一波三折,大抵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或许是媒体采访不深入、不扎实、不全面,片面报道引发舆论质疑,事件的主角不得不站出来澄清;另一方面是公权部门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甚至是捂盖子或者试探舆论,招致舆论反弹和步步紧逼后,不得不挤牙膏般挤出点真消息,以求调转方向回避风头。舆论监督是一种社会公器,其生命力来源于真实、准确所赢得的社会公信力,如有片面报道或者误读,公信力将会受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制之下,政府部门无论遮掩、捂盖子还是试探舆论,都会伤及自身公信力。

  一定程度上,事件一波三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相关部门不够坦诚。事实上,媒体不会刻意误读和误导舆论。所以,主角们先不要委屈地说“误读”,而是要检点自己面对舆论监督是不是够坦诚。这是为了节约舆论资源,也是为了自身社会公信的涵养与培育。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