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作为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一个新兴产业,科幻产业正将“科幻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未来的中国科幻产业,需要继续突破创作空间,通过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用创新“照亮”发展之路。
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29.1%。科幻文旅产业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报告提到,中国科幻产业正在加速增长,各业态间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若干年前提到科幻,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文学作品上。如今,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科幻文旅产品,科幻所涵盖的内容不断丰富。而且,随着影视工业和商业运营的逐渐成熟,科幻产业也在逐步壮大。作为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一个新兴产业,科幻产业正将“科幻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科幻产业根植于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成为科幻创作者驰骋想象力的源泉,也为科幻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那些观众喜欢的“硬核”科幻影视作品,看起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实现起来都是靠一帧一帧枯燥的技术,这些技术依赖于影视工业相关企业的技术突破。例如,成都建成投用的影视城“视界一号”,采用了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超高清技术等创新科技。又如,北京中关村石景山园的科技企业,为《三体》电视剧中的“三体”游戏提供了虚拟动点技术服务支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别把文博游变成“科技秀”
以小博大,微短剧也要“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