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与所有新兴行业一样,微短剧行业也必然会经历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规范的过程,低劣的内容、引流的噱头终将被市场淘汰。目前来看,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微短剧从业者将在规范化的道路上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
去年,微短剧在市场上一炮打响。时下,微短剧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围绕微短剧行业的讨论也再次升温。无论剧情,还是营销,微短剧的强势传播成为各大社交媒体上网友热议的话题。不过,随着讨论的增加,争议也在变多。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点名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乱象。近日“夫妻做微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的消息一出,也引发网友质疑。
那么,微短剧究竟是靠什么爆火的呢?看过的人不难发现,微短剧具有情节简单、节奏紧凑、剧情反转快等特点,这无疑契合了网友对碎片化信息的接收习惯,迎合了短视频时代观众的“胃口”。
然而,爆火背后,经不起“细究”。虽然微短剧的很多题材成为征服市场的“流量密码”,但是剧情缺乏逻辑、格调低下、抄袭盗版严重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行业发展。有的微短剧“火”得快,“熄火”也快;有的为了追求“爆款”“爽感”,却忽视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而且,微短剧创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却能以小博大,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加入,也引来了大量资本的垂涎。各方的涌入,使得微短剧行业乱象愈演愈烈。有业内人员表示,如今拍摄成本水涨船高,能让制作方“赚大钱”的微短剧比例很少。一些投资者为了快速引流、压低成本,只能粗制滥造、以量取胜,甚至在内容尺度上动起歪心思,这恐怕都是“赚快钱”的思维在作祟。如此一来,微短剧的作品成色,可想而知。
当然,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仍有值得称道的优质微短剧。例如,《大过年的》《大妈的世界》取材于生活细节,收获不少观众共鸣;而《逃出大英博物馆》则创新故事题材和叙事手法,以“小视角”捕捉“大情怀”。
其实,剧集制作水平参差不齐、题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微短剧中。在每年生产的大量电视剧、网剧当中,也不乏粗制滥造、情节“雷人”的作品,也不是每部长篇巨制都能一路“狂飙”,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力作。但是,如果微短剧从业者只想着“赚快钱”,或者只靠低成本以量取胜,那是注定赢不了更走不远的。只有提高制作能力、作品品质等各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爆火之路。
与所有新兴行业一样,微短剧行业也必然会经历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规范的过程,低劣的内容、引流的噱头终将被市场淘汰。目前来看,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微短剧从业者将在规范化的道路上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制作出更多精品,而高额收费、重复收费,以及诱导老年人、未成年人消费者“氪金”等乱象,也将得到有效遏制。
归根结底,微短剧发展要保持生命力,就不能“短视”,而要在升级内容品质、撬动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深耕,让“高流量”转化为“高质量”,让“小短剧”散发出“大能量”。(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微短剧想要走得更远,有“精”才灵
立足“内容为王”,微短剧也可以拥有“大未来”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