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内容为王”,微短剧也可以拥有“大未来”

2024-03-12 06:29 来源:红网

  3月10日,“横店一栋楼半年创作超千个微短剧”“美国业余演员靠中式霸总剧火遍全球”等新闻冲上热搜,让微短剧再次受到关注。据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在流量、收益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微短剧内容良莠不齐、运营模式乱象等问题也引发网友热议。

  微短剧爆红的背后是注意力经济的裹挟与肆虐。注意力经济也称“眼球经济”,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下的特有产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零散化、快餐化阅读成为常态,也为微短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温床。短视频代表平台之一的抖音就有着“黄金三秒”定律,意味着生产出来的短视频要在前三秒给用户强大的冲击力与吸引力,才能在三秒后留住用户,提高视频的完播率。此外,还有“3秒定生死,7秒必转折”等一系列“法则”,无不彰显着短视频领域对注意力时代现代人接收习惯的把握与适应。而在此背景下,以时间段、节奏快、剧情紧凑、戏剧冲突明显等为代表性特征的微短剧,完美适应了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并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与满足。

  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周期短,但内容同质化严重,质量良莠不齐。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微短剧数量有297个,而这一数量仍呈现上升趋势。快节奏的剧情走向、简单的场景建构、充分的演员储备与良好的传播效果共同营造了“低投入、高回报”的微短剧创作生态。但微短剧市场的爆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制作粗糙、内容同质、立意粗浅等一系列问题,精品化转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微短剧创作者的深耕方向与终极目标。

  立足“内容为王”,微短剧也可以彰显“大深意”、焕发新活力,拥有“大未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表示,微短剧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新秀,在其发展初期抓住机遇做好规范引导,可以使其更好发挥有温度的媒体作用,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目前,热度较高的微短剧内容聚焦于情感、逆袭、战神、重生等,主流题材少、边缘化题材多,不仅容易造成“内容撞车”的尴尬局面,更是难以发挥微短剧的特殊优势。因此,微短剧创作者应把握好时代、市场机遇,从内容本身入手,进一步打磨内容设计,充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生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微短剧作品。

  当然,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规模化、体系化、规范化的政策引导。有关部门应加强规范管理和平台审核,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微短剧视听空间;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更好激励优秀的微短剧创作者;强化版权意识,保护原创作品权益,给予优秀的微短剧创作者信心与保障。

  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共同发力。只有创作者坚守内容底线、有关部门建立监管机制、用户提高媒介审美素养,共商共谋“组合拳”,才能推动微短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立足“内容为王”,微短剧也可以拥有“大未来”

2024年03月12日 06:29   来源:红网   袁小倩

  3月10日,“横店一栋楼半年创作超千个微短剧”“美国业余演员靠中式霸总剧火遍全球”等新闻冲上热搜,让微短剧再次受到关注。据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在流量、收益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微短剧内容良莠不齐、运营模式乱象等问题也引发网友热议。

  微短剧爆红的背后是注意力经济的裹挟与肆虐。注意力经济也称“眼球经济”,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下的特有产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零散化、快餐化阅读成为常态,也为微短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温床。短视频代表平台之一的抖音就有着“黄金三秒”定律,意味着生产出来的短视频要在前三秒给用户强大的冲击力与吸引力,才能在三秒后留住用户,提高视频的完播率。此外,还有“3秒定生死,7秒必转折”等一系列“法则”,无不彰显着短视频领域对注意力时代现代人接收习惯的把握与适应。而在此背景下,以时间段、节奏快、剧情紧凑、戏剧冲突明显等为代表性特征的微短剧,完美适应了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并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与满足。

  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周期短,但内容同质化严重,质量良莠不齐。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微短剧数量有297个,而这一数量仍呈现上升趋势。快节奏的剧情走向、简单的场景建构、充分的演员储备与良好的传播效果共同营造了“低投入、高回报”的微短剧创作生态。但微短剧市场的爆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制作粗糙、内容同质、立意粗浅等一系列问题,精品化转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微短剧创作者的深耕方向与终极目标。

  立足“内容为王”,微短剧也可以彰显“大深意”、焕发新活力,拥有“大未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表示,微短剧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新秀,在其发展初期抓住机遇做好规范引导,可以使其更好发挥有温度的媒体作用,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目前,热度较高的微短剧内容聚焦于情感、逆袭、战神、重生等,主流题材少、边缘化题材多,不仅容易造成“内容撞车”的尴尬局面,更是难以发挥微短剧的特殊优势。因此,微短剧创作者应把握好时代、市场机遇,从内容本身入手,进一步打磨内容设计,充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生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微短剧作品。

  当然,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规模化、体系化、规范化的政策引导。有关部门应加强规范管理和平台审核,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微短剧视听空间;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更好激励优秀的微短剧创作者;强化版权意识,保护原创作品权益,给予优秀的微短剧创作者信心与保障。

  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共同发力。只有创作者坚守内容底线、有关部门建立监管机制、用户提高媒介审美素养,共商共谋“组合拳”,才能推动微短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