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父还债67年的诚信令谁汗颜?

2012年08月16日 10:29   来源:东方网   李冰洁

  87岁的郑宜栋老人生在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17岁时其父死亡,之后约67年,他坚持做挑夫或打工替父亲还债,1条内裤穿了20年。数十年来,尽管生活艰苦,但郑宜栋坚持拿着账本,到债主家挨家挨户上门还债。郑宜栋说“还了债心里就很痛快”。(8月15日《人民日报》)

  郑宜栋替父还债,是一种可贵的诚信,也许我们再难找不到像郑宜栋这样诚信的人了。所以,他为家乡建的那座桥被乡亲们命名为“诚信桥”,名至实归,也是对其诚信品质的最好赞扬。如果把陈宜栋的故事刻于桥上,将会为一种永恒的纪念,也是后来人坚守诚信的灯塔。

  事实上,郑宜栋有很多理由不必替父亲还债。一者,引发欠债,缘于父亲和哥哥被强行“派夫”的乡丁打死,差点儿遭遇灭门之灾,家里没人,东西被小偷偷光了,不还债,还不起债,没人会逼债;二者,郑宜栋以债主没有凭据为由拒绝还债,债主拿他没办法;三者,解放前的债,解放后,社会变了,债务理当一笔勾销了,不必还债。但是,郑宜栋跨社会形态坚持“父债子还”,67年如一日,而且,秤由16两变为10两引发的计算差别也要厘清,一分钱不差的还给债主,是最难得的诚信。

  郑宜栋的诚信之举,诠释了诚信的真谛,令人感动和敬畏。但当下,诚信已经成为稀缺品质和资源。欠农民工工资、当老赖,呼吁企业家身上要流淌道德血液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从未消停,但现状并没有多大改观。商业诚信缺失,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遗害无穷。拣到钱包要好处费,拾金不昧蜕变成“拾金有奖”,令人大跌眼镜。社会诚信大厦岌岌可危。

  比如吃,奶业的诚信还没有恢复,人们对奶业的“史上质量最好”未置可否,国产奶粉远不及洋奶粉受信任;比如在餐馆、饭店、酒楼吃饭,人们总是不太放心,担心会不会吃上地沟油,会不会吃太多的添加剂;比如在到菜市场买菜,有的市民选有虫眼的,认为虫子敢吃的,人吃也不怕,对这种求吃得安全的“智慧”,不但笑不起来,而且心情沉重。

  比如医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饱受诟病,看病贵成为众矢之的,炮轰医德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师德也在滑坡,滥收费、变相补课等牟利现象屡禁不绝,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渐成趋利行为,教师的光辉形象在暗淡和褪色。官德每况愈下,公权力滥用,腐败滋生蔓延,公平正义受到屡腐败侵蚀,最令人焦虑。

  社会越来越发展了,诚信越来越缺失了,郑宜栋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诚信,克己为人,1条短裤穿20年,为的是节约还债,有多少人应该感到汗颜?笔者认为,每个人都要反思一下,要摸一摸良心,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守住诚信。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