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0年人均寿命增5岁,数字背后的刻度

2012年08月08日 08: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潘笑天

  73.5岁,这是2010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此前10年间,这个数字提高了2.1岁,同1990年数据相比,更是高出近5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到2015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将达74.5岁。据预测,2020年时,这一指标有望达到77岁。

  抽象的数字画出实在的曲线,记录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刻度。国民健康指标的改善,意味着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正得到更好的维护。

  得益于医疗技术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曾经的“绝症”变得不再可怕,使需要救助的人们有了生的希望。而自2009年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更是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95%以上,全民医保框架基本建立。

  为13亿人架起一道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屏障并非易事,但寻求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的努力从未停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观念到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奋斗目标,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成为基本理念。

  事实上,这一串数字更是解码整个社会系统的程式,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肌理。

  稳定,给了社会生活持续运转的保障,给了生命个体实现自我的期许。发展,令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经济指标持续飘红,给了健康指标提升的空间。和谐,激活优良文化传统的因子,在和睦温暖的社会氛围中,才有豁达宁静的心绪,才有延年益寿的可能。

  这,过去是,未来仍是人们共同追寻的目标。脚步,未曾放缓。也正是因为选择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路径,才使得这些目标渐行渐近。每一步探索的脚印,踏出的是一条中国道路。

  数字变化透出寿命增长。然而,活得长还要活得健康。只有生命质量的提高,寿命的延长才有价值,不然,电影《杀生》中的吊诡将会上演,为求“长寿”神话不破,病态延续个体存在,鲜活生命只能沦为数字时限。

  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身体素质是底子。延长生命中的健康期,才能提升健康水平。生命在于运动。老话儿听着耳熟,可行动起来有难度。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少人无暇锻炼,想锻炼也会遇到窘境——生活社区周边场馆少,热门场馆人太多,人少的健身会所价格贵,便宜的场地索性时常关张大吉。

  其实,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出台系列举措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如打开学校场馆大门向社会开放、在小区中新建一批健身设施、举办各类喜闻乐见的广场活动等,都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这与百姓健身的渴望仍有差距。

  激发百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得到充分满足,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推进。如何把人们熬夜观赛的奥运激情化为登场挥汗的日常习惯?如何让金牌榜单的傲人战绩化为百姓享受运动的纯粹快感?如何让部分体育项目的商业价值化为全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社会共识?

  这值得人们思考,也值得我们期待。

  期望寿命数字的字面带着“期望”,实则折射出人们对当下社会发展水平的信心。生活质量提升了,才能达到幸福的峰值。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延伸阅读
  • ·贾康:企业的税外负担也要减    2012年07月19日
  • ·金价"高处不胜寒"    2011年08月12日
  • ·干旱促油脂走俏    2011年05月23日
  • ·宽松预期减弱 原油大跌    2012年08月02日
  • ·国际油价五连阳    2012年07月1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