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人均寿命增5岁,数字背后的刻度

2012年08月08日 08: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潘笑天

  73.5岁,这是2010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此前10年间,这个数字提高了2.1岁,同1990年数据相比,更是高出近5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到2015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将达74.5岁。据预测,2020年时,这一指标有望达到77岁。

  抽象的数字画出实在的曲线,记录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刻度。国民健康指标的改善,意味着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正得到更好的维护。

  得益于医疗技术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曾经的“绝症”变得不再可怕,使需要救助的人们有了生的希望。而自2009年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更是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95%以上,全民医保框架基本建立。

  为13亿人架起一道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屏障并非易事,但寻求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的努力从未停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观念到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奋斗目标,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成为基本理念。

  事实上,这一串数字更是解码整个社会系统的程式,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肌理。

  稳定,给了社会生活持续运转的保障,给了生命个体实现自我的期许。发展,令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经济指标持续飘红,给了健康指标提升的空间。和谐,激活优良文化传统的因子,在和睦温暖的社会氛围中,才有豁达宁静的心绪,才有延年益寿的可能。

  这,过去是,未来仍是人们共同追寻的目标。脚步,未曾放缓。也正是因为选择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路径,才使得这些目标渐行渐近。每一步探索的脚印,踏出的是一条中国道路。

  数字变化透出寿命增长。然而,活得长还要活得健康。只有生命质量的提高,寿命的延长才有价值,不然,电影《杀生》中的吊诡将会上演,为求“长寿”神话不破,病态延续个体存在,鲜活生命只能沦为数字时限。

  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身体素质是底子。延长生命中的健康期,才能提升健康水平。生命在于运动。老话儿听着耳熟,可行动起来有难度。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少人无暇锻炼,想锻炼也会遇到窘境——生活社区周边场馆少,热门场馆人太多,人少的健身会所价格贵,便宜的场地索性时常关张大吉。

  其实,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出台系列举措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如打开学校场馆大门向社会开放、在小区中新建一批健身设施、举办各类喜闻乐见的广场活动等,都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这与百姓健身的渴望仍有差距。

  激发百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得到充分满足,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推进。如何把人们熬夜观赛的奥运激情化为登场挥汗的日常习惯?如何让金牌榜单的傲人战绩化为百姓享受运动的纯粹快感?如何让部分体育项目的商业价值化为全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社会共识?

  这值得人们思考,也值得我们期待。

  期望寿命数字的字面带着“期望”,实则折射出人们对当下社会发展水平的信心。生活质量提升了,才能达到幸福的峰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