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先救母还是先救妻,真是一个问题?

2012年07月30日 07:16   来源:中国网   张田勘

  7月22日下午,安徽肥东县店埠河边圩埂村28岁的小伙郭某和母亲、妻子一同落入深6米的水中,两人随时都可能丧命,而此时只有郭某会游泳。郭某选择的是,先救妻子,后救母亲。事后,郭某的父亲老郭对儿子先救媳妇的事有些不满,认为“他妈都要没气了”,这时候应该先救他妈。但是,母亲并没有责怪儿子。

  看来,让一个男人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并非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也不是舞台上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的现实体现,而是一种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棘手难题,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公共卫生伦理难题。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正义课程中提出了一些经典的类似或超越了郭某所遇到的难题,其中之一是:如果你是一名急诊室医生,现在有6个病人同时送来。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交通事故,其中5人中度受伤,1人严重受伤。你可以先救那名重伤病人,但其他5人就可能死亡,不过你也可以先救治5名中度受伤者,再来抢救那名重伤者,但是,重伤病人会更早地死去。你是先救5个中度受伤者,还是先救1名重伤者?

  另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是,假设你驾驶着的有轨电车突然刹车失灵,可前方有5名工人正在铁轨上工作,来不及撤离,但前方有一条岔路口,另一条道上也有一名来不及撤走的工人,而你的机车方向盘没有坏,你是选择继续前行压死5人而救1人,还是选择转到另一条铁轨上压死1人而救5人?

  实事求是,这样的案例几乎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即便按照公共卫生的伦理准则之一来选择,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或体现出比较公正的选择。例如,公共卫生的伦理之一是,在公共卫生中应赋予公共利益以重要的伦理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利益应服从人群集体利益,或者说,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较小的利益。如此,则遇到6位病人的医生就应选择先救5名中度受伤者,然后再救1名重伤者。同理,驾驶刹车失灵的人就应当把车转向只有一个人的轨道以救5个人。

  但是,这样做就真的体现出相对的正义吗?未必。姑且不论生命伦理所强调的个人的生命和权利是高于一切的说法,仅就生命的价值而言,一个人的生命未必就不比5个人的生命重要或更重要。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郭某并没有为所谓杀死1人还是杀死5人哪一种更正义或是先救母还是先救妻而为难,并且是在一瞬间作出了选择。这个选择的原则便是,在急救中应当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也即能最有效地救人和救更多的人。而在当时的救人中,救人者当然是要救离其最近的人。这一点,郭某也解释得很清楚,“当时也没有多想,只觉得小青(郭某的妻子)离我近一点,所以我就向她游过去”。也许换到其他人救人,也会选择郭某的做法,先救身边能够得着的人,节约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至于医生抢救病人也会遵循这样的原则,先救容易救的人和救更多的人,后救重症者,这也是效益最大化在急救中的体现。

  然而,郭某的救人当然也不是完美无缺,因为父亲对他的批评也是有道理的,这就涉及另一个原则,在急救中人比物质更重要。然而,郭某在让妻子抓住船再去救母亲时,是一边拉着船,一边拖着母亲,大概游了五六分钟,然后到了岸边。而老郭批评儿子的理由之一是,不能一边拖船一边救母亲,而是要丢掉船先救母亲,“等他妈安全了再去将船拉上来”。

  既便如此,也应当赞扬郭某的拼命救助亲人,并且为先救母还是先救妻这道难提供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但是,如果有人一定要反对这样的选择,认为母亲是最重要的,因为母亲养育了郭某而且与郭某有最直接的血缘关系,应当先救母亲,这也并非不对。但是,这样的争论显然只会陷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中,而且会错失救人的最佳时机,并且可能让救人的效益变得较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半年报”亮相释放了啥信号?    2012年07月24日
  • ·Traders wait to bet on new growth    2012年06月19日
  • ·Index now in long-term upward trend    2012年06月04日
  • ·Web becomes strong force in public opinion    2012年04月1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