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按家庭征个税不仅可行而且成本低

2012年07月23日 09:55   来源:中国网   周明华

  近日,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说,虽然按家庭来征收累进个税,似乎简单合理。但从13亿人口这个整体来观察,需权衡的问题将会使税制变得相当复杂。他称,我国最复杂的是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劳动力等的流动,出现 “留守儿童”、“夫妻分离”等大量跨越时空的家庭结构。于此,让家庭来申报其应税所得,会使成本高到难以实施的地步。(7月21日《北京晨报》)

  我不同意,刘副所长这个“按家庭来申报其应税所得,会使成本高到难以实施的地步”的说法。因为,按家庭成员构成计征个税不仅不困难,而且易如反掌。推行这个国际上早被实践证明较为有效而公平的个税征收办法,其成本不高。容易是“易”在我国现成的软硬条件。

  先说“软”的方面。我国税法与个税法其实早对个税的征收理念予以全面、深刻地阐释,我国设置个税和征收个税的宗旨是“公平分配,调节差距”,个税最重要的意义不是财政收入上的意义,而是贫富调节意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其平衡社会分配的作用。

  收入分配调节,说白点,就是运用税收的杠杆去“削峰填谷”,让高收入者多上税,去拉低收入者一把,让他们公平地、合理地追上来。试想,若我国仍不尽快推动按家庭为单元的个税征收办法,同样的收入,抚养1人和抚养10人,负担能一样吗?同样6000元的月收入的单身汉,与一个四口之家的唯一收入者的“顶梁柱”相比,上同样的个税,你说公平吗?别说百姓连年感受税负较重,就是民生政策本身,都早该俯下身去,建立双向平等的沟通渠道,把百姓关于个税按家庭征收的吁求充分纳入税收政策的调整过程中。

  再说“硬”的方面。说实话,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按家庭为单元征个税,不难,而且成本低廉。比如,我们何不先从城市人口开始呢?在目前状况下,我国农村人口本身就收入而言,相对于城市人员较低,他们个人即便是家庭月收入尚未达到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我们不妨先建立城市居民的个税按家庭为单元的征个税体系,并暂时建立农村人口的数据库,待农民收入追上来和政策时机成熟后,再并轨执行。目前城镇居民收入监管,不妨巧借我国已经成熟也很强大的维护户口制度的公共人力物力。因为我国居民身份证对每个人来说是唯一的,每个家庭的身份证也基本固定,只要与婚姻关系登记实现全国联网,按家庭计税是不会额外产生巨大成本的。

  况且,即便推行按家庭征税制有点行政成本,为工作增添麻烦,也不能将此作为“不可行”的拦路虎,更非“难以实施”的挡箭牌。人家能做得到的事情,一到我们这里就不行,这逻辑咋看咋觉别扭。我们的载人神舟可以飞天,蛟龙可以下到数千米深的大海,为何就不能拿出点不怕麻烦的为民服务的精神,尽快推动个税按家庭征税呢?换句话说,即便真的是推行成本高,也不该总让百姓为 “高成本”埋单。所以,官员型专家抛几句扯人眼球的话或许容易,但别忘了,你是纳税人供俸着为他们服务的公仆,还是慎言为好。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Traders wait to bet on new growth    2012年06月19日
  • ·Index now in long-term upward trend    2012年06月04日
  • ·Web becomes strong force in public opinion    2012年04月16日
  • ·Farming stocks rising    2010年11月0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