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形式主义加剧铺张浪费

2012年07月24日 07:10   来源:人民日报   倪光辉

  让形式主义者的“形式”不能发挥效用,让铺张浪费者的“铺张”没有经费来源

  下基层调研检查,却走马观花,似成了一次次“秀”;义务植树造林,但年年种树不见绿,如一场场演出……读者来信反映的这些铺张浪费现象,其实恰恰是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去年上半年,本版曾专门对形式主义进行过集中暴晒。然而在这次的铺张浪费话题中,有关形式主义的来信依然不减。

  甘肃会宁读者阎晋平来信还把所见所闻编成打油诗:君不闻,山岩染绿漆,冒充林茂草盛;修筑遮羞墙,一览齐整壮观;租借多头畜,体现规模养殖;修建山寨白宫,体验豪华办公;实施形象工程,路边吸引眼球;盛邀明星登台,一次砸金额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随处可见。

  那么,究竟什么人爱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词典中对形式主义有这样解释: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作风。简言之就是“做样子给人看的”。样子做给谁看?当然不是孤芳自赏,无非是做给“上面”看,显示自己的“政绩”;做给“外面”看,显示自己的“能力”;做给“下面”看,显示自己的“为民”。

  依此分析,一般而言,老百姓是不愿搞形式主义的,那样他们充不了面子只会饿了肚子。一些公职人员、领导干部头脑中“形象”“面子”意识根深蒂固,搞形式主义不遗余力,不惜挥霍公共资源,为自己的政绩“增光添彩”。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为体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则惯用“奢华”标签,于是豪华办公楼、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

  当然,形式主义不仅仅是简单地做做样子,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造成的浪费包括社会公共资源、行政人力资源等也是惊人的,令人痛惜的。据报道,去年全国共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项目6763个,总撤销率为37.7%,仅此一项就节约经费开支12.2亿元。而这只是形式主义造成浪费的“冰山一角”。

  诸如“文山会海”、评比达标、庆典过滥等诸多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现象,更是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助长了不良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人民群众深恶痛绝。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延误中华民族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钱财,更重要的是消蚀奋斗精神,败坏社会风气,同样是一种腐败行为,同样能导致人亡政息。为此,中央多次对此项工作作出部署,然而形式主义铺张浪费并非简单的行政禁令就可解决。

  在实践中,形式主义造成的铺张浪费,实际上又找不到来承担责任的对象。因为浪费的是公家资源、公共资源,搞形式主义者只关注“形象出去了、验收合格了、气氛上来了”,至于“是否符合实际,浪费有多少”,恐怕没有一个人、一家单位会认真去计算。相反,有些搞形式主义者还能因此得到好处。

  正如有专家所言,形式主义泛滥成灾,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制度安排上的问题。但有一条,所有行政行为都需要考核结果,形式主义的产生就在于考核结果并没有以实际效果为标准。

  因此,让形式主义者的“形式”不能发挥效用,让铺张浪费者的“铺张”没有经费来源,从诸如行政考核、财务监督等体制机制方面采取措施,让搞形式主义铺张浪费者有所承担、有所忌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并由此制止形式主义造成的铺张浪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    2012年06月20日
  • ·党报晒各地各样的形式主义    2011年03月29日
  • ·消除“下乡的误区”    2011年02月18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