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居民收入增幅超GDP能否持续?

2012年07月22日 08:10   来源:工人日报   石述思

  这是一个奇迹。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一直苦苦追赶GDP增幅的居民收入终于完成了历史性超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都超过了上半年7.8%的GDP增速。

  旋即这个数据引发公众热议。按照以往的惯例,不少人慨叹被增长,为拖了大家后腿深表惭愧。

  在城乡、地区、行业收入不平衡的背景下,产生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也表明当前收入分配改革背后的体制性坚冰仍非朝夕可破。

  但这不能抹杀政府提升公众收入所作出的积极努力。2011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工资、提高收入标准措施。去年除减税政策产生的推动作用外,几乎所有的省市区都提高了最低收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底层群众工资收入的增长。

  从市场的角度,伴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越城市居民,劳动力市场结构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年轻和熟练劳动力出现了短缺,劳动力价格出现上升,倒逼企业给职工普遍加薪。

  但必须承认,这次收入快速增长有些生不逢时。

  首先,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问题再度成民生第一关切,收入增长诉求恐被保饭碗诉求取代,持续增长的压力陡增;其次,实体经济振兴乏力,在企业景气指数持续下降的今天,为职工增加工资的动力和能力都显得不足;再次,在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根本突破之前,公务员群体、垄断性行业工资福利水平上扬显然前景光明,但这只会导致社会收入差距加大,而非共同增长。

  截止到7月10日,全国已有23个省市公布了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涨幅。同2010年相比,15个省市2011年的平均工资涨幅出现了回落,其中广西涨幅下降最大,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无疑为全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敲响了警钟。

  另外根据国际惯例,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而在社保方面,各阶层差距更大。

  无论医疗、养老还是住房目前都存在着严重的体制鸿沟。目前养老金吃紧引发的延迟退休年龄之辩是集中缩影。其实,在养老双轨制没有彻底解决之前,任何养老制度的设计都不会赢得最大民意支持,宛如空中楼阁。

  而要消弭社保鸿沟,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加大投入——目前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体系中,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或者说收入支持方面的支出是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高达30%-50%,占GDP的比重也大都在10%~30%之间。而2012年中国全部社保投入仅占财政预算的6%——这还是在中央积极改善民生的执政背景下连年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需要借助顶层设计,逐步推动全民社保社会化进程,逐步消除体制性落差——这又需要深层的社会体制变革、社会管理创新配套。

  在国家福利制度滞后的背景下,便可以理解这样的现实:居民收入增长并没有转化成刺激消费的动力,反而出现银行降息、储蓄上涨的奇观。而内需持续不畅又无疑制约着稳增长的目标实现,形成了一个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消费低迷—产能过剩—企业困难—就业严峻的怪圈。

  从长远看,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不容乐观的前提下,百姓资产保值增值的渠道也在严重收窄——股市低迷,实体不振导致短期复苏可能不大,房产即便受宏观调控政策打压,其泡沫化危险依然很大,收藏等由于规则法治不健全,更像洗劫民财的陷阱。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当前的收入和GDP的关系还是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了关键一步。更表明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尚未明显影响居民收入,仍处在民众可以承受的区间。

  这可视为一个良好的机遇——关于改革,关于振兴实体,关于完善国家福利制度,关于建立真正的公众收入增长政策机制,使中国未来的发展驶入真正健康良性的轨道。

  留给改革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